查看: 5401|回复: 8

甘肃致53死雹洪灾害被指为人祸 降雨量仅30毫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道212线的一座不足10米高桥的桥洞被杂物堵塞

国道212线的一座不足10米高桥的桥洞被杂物堵塞
甘肃致53死雹洪灾害被指为人祸 降雨量仅30毫米
据悉,5月10日甘肃发生的雹洪灾害已造成该省定西市岷县、漳县53人遇难,18人失踪。其中,截至14日16时,造成岷县45人遇难,14人失踪,114人受伤住院治疗,全县35.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8亿元;造成漳县8人遇难,4人失踪。而据了解,大部分灾区当日降雨量仅30毫米,一场冰雹大雨为何造成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综合新华社电

  1 挤占河床建房种粮

  沿着长约20公里的岷县纳纳河沟走访,记者发现,河沟5个乡镇10多个村大都遭到袭击。冰雹洪灾中,大量房屋被推倒冲走,锅碗瓢盆、农具牲畜四处漂浮,不少人只剩下身上的单衣。

  “没办法啊,山区建房都是在龙王头上动土!”茶埠镇大竜村村民邱三文说,1988年那次大水就曾冲走村里八成房屋,20多名村民遇难。

  一些村民说,多数年份纳纳河河水不到1米宽,当地人不忍看着宽阔的河床“浪费”,就在河床上建房种粮。

  禾驮乡政府所在地距河道仅三四十米。此次灾害中,下泄的河水硬生生从成片房屋中拱出一条道儿,所到之处建筑被夷为平地。

  “问题就出在挤占河床上。”禾驮乡立哈村村民杨顺珍说,村里地势高的居民没受影响,但2009年从高山地带迁来的42户受灾严重。

  2 防洪设施年久失修

  “因为河道久未疏通,大部分地方有河无堤,部分河床比房子地面还高,大量房屋直接暴露在洪水冲击下,基本上没有防洪能力。”在岷县,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如果河道畅通,河堤坚固,很多村子或许能逃过这次山洪。

  纳纳河流到禾驮乡,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河道。村民说,这次降雨后,洪水在禾驮乡形成漫流之势,沟里宽近1公里的地方全部受到冲击。

  纳纳河的两条支流在蒲麻乡砖塔寨村前交汇,防洪形势严峻,可防洪设施却无从谈起。记者走访发现,山区大小桥梁防洪标准低、管理水平低,也影响了洪水通过能力。

  对于当地水利设施的落后,岷县水务局局长杨俊科说:“全县像纳纳河沟这样的重点沟道47条,普通沟道147条,这些沟道里有堤防工程的仅百分之十几。”

  “即使有限的堤防工程,也因为年久失修,难以发挥应有的防洪作用。”杨俊科坦言,水务部门对乡镇村疏浚河道有明确要求,但涉及的工程量太大,目前只能保证重点河段。

  3 灾前2小时才发布预报

  据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反映,这次雹洪灾害发生前2小时左右,当地气象部门才发出岷县可能降暴雨的天气预报。

  “此次雹洪灾害中人员遇难多,主要是因为没有来得及撤离。”当地部分乡镇干部和村民表示,山区气象信息要传达到农户,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预警发布太晚,必然造成过多的人员伤亡。

  记者在岷县灾区走访时发现,目前,当地气象预警信息主要通过村上的大喇叭广播和手机短信两种方式传递给村民,然而这两种方式在山区都有局限性。

  “山区气象预警不能单纯依赖高科技,关键要想方设法传到各家各户。”5月10日,禾驮村干部后治忠看到天气异常,马上拿出平时召集村民开会的铜锣,通知大家逃离,救了全村人的性命。

  对于气象预测的滞后,岷县气象局局长韩海辉解释说,定西市目前只有一座华家岭测雨雷达站,与岷县直线距离100多公里,只能覆盖岷县部分地区,而且效果不好。
发表于 2012-5-16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现在只有痛心和悲伤!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风火连天


    灾情发生后 我们不得不思量
发表于 2012-5-1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华夏公益听到了这个消息,大家能帮忙的尽量帮帮忙哈!
发表于 2012-5-1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吧。。。
发表于 2012-5-16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国啊  该你奉献财力了啊
发表于 2012-5-24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挺住啊!
发表于 2012-6-19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了岷县了,看到了那里的孩子,听到心理学志愿者孩子们现在对雷声很敏感
发表于 2012-8-3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15 01:47 , Processed in 0.0792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