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麦田
标题: 路很长,现在就出发 [打印本页]
作者: 麦田里的梗 时间: 2010-10-12 09:52
标题: 路很长,现在就出发
本帖最后由 麦田里的梗 于 2010-10-12 14:31 编辑
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挂牌成立,惊喜、兴奋之余不禁喊出“感谢国家”!当然,这一次我是衷心的啦。
可以预见的是,麦田将来必定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中,不多的以志愿者队伍为特色的非常有活力的一个。
注册意味着什么——地方政府对真正的草根组织权利让渡、开放慈善市场的试验?助学事业的阶段性成果?新的起点?更强的公信力?以后办活动时对方要求我们“出具单位证明”时理直气壮地show我们的法人登记证?在一定意义上拥有了比市县级单位更牛的资格?可以申请税前减免资格以吸引企业捐款?拥有更大的资源平台以提供专业的服务?非公募的法律身份以致日后募捐时要更谨慎?更加严格规范的财务要求和接受审计?主管单位的年审?来自政府与社会更严格的监督?开展活动时需要更注重政府关系与媒体形象?
也许都有,也许你我都关心,但还没想清楚。
前方有很多变数,前段时间,我作了一个归纳,麦田所在的乡村教育领域近年来的变化有(欢迎大家补充)——
政策方向:两免一补、撤点并校、清退代课老师、 临聘老师、特岗教师、新出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服务对象: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的骤增、前所未有的信息量(有些乡村的孩子也用起了手机、QQ)
社会层面:“被捐款”对民众慈善精神的损害、公众对眼泪公益的疲劳、 “轻公益”理念的兴起、NGO行业的飞速发展(少数助学同行敏锐创新并成为业内新秀,抢先获取资源)
面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进行有效回应的助学组织没有几个,有人说中国民间助学十余年,技术层面基本没什么进步,不知道是否这样。
当然麦田内部有一点我相信是始终不变的:一个纯民间的助学团队。“基金会”本来就是民间组织的形式之一,一个组织的民间性,取决于它的做事方法、态度和价值观,而非它的身份。注册代表我们除了社会大众认可,还得到了政府的认可,绝不是意味着成为了政府的附庸。
回顾麦田的成果,我看到五年来已经建了200个图书室,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数字,是很好的一个资本,但其实我们很少能听到这些图书的阅读情况反馈,此外非常重要的还有像格桑花那样的专业财务查询系统、学生资料管理系统。是时候往专业、深入的方向发展了,增加聘请全职人员,致力于反馈、项目开发、资助人维护、志愿者能力提升、外联公关,发起人则负责擅长的品牌推广和资源筹措。
当然这种话谁都会说,问题是请全职,工资从哪里来?即使有了钱,能力这么强的人才从哪里选?我也没有答案,大家觉得呢?我觉得全职也不是神,不可能增加了全职就解决所有问题了,但我们没有退路,只能边走边学,不然就要被推着走,越推越快,很可能会摔得头破血流。
五年来,有不少老的志愿者淡出了,人员流失当然是正常现象,甚至是任何组织新陈代谢的必须,不过淡出的原因也要深察,也许是他们已经累了(是什么导致他们承担了太多?),也许是我们的服务长期太单一、产品老化以致视觉疲劳,也许觉得上论坛不再“有趣”,也许是意见得不到采纳而失望,也许是觉得从麦田已经学不到什么,满足不了他成长的需求?也许是觉得所做的工作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
总社真的需要重视志愿者的学习与成长了,向分社赋权,为分社服务,决策公开,多倚重麦民的意见。作为民间组织,有朝一日发起人淡出,机构不会停滞不前,还能持续进步,这才是成功。
在我注册麦田五周年纪念日后的第二天(2010年9月27日),我和广西公益界的朋友分享麦田的故事,觉得特别有意义,他们也挺认同麦田,有朋友表示想在他们的地区也成立分社。
这实在让人高兴,但也要记住: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那些在你遭受质疑、面临内部分裂、组织处于低潮期时,坚定地站在你身旁的朋友,还有那些不吝于提出批评意见的诤友,他们是使你不断前进的最强推动力,是你的兄弟姐妹。这种情谊,只有时间能买到。
此刻,我想起了那些好久没见的麦田的老朋友们,幻想着我们十周年再见时的情景,想起了我久未完工的麦田剧本……
“路很长,现在就出发。”
(, 下载次数: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