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所谓商业化。
这需要再回到本文开始的时候我提到的那个电视节目。麦肯锡公司为北京太阳村作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太阳村是一个帮助服刑人员子女就读的慈善学校。校长张老师原来不知道慈善组织还需要长远规划,她说当初她觉得只要自己有爱心有激情就可以了。做好事,还不能一呼百应吗!但现在她也学会了用战略的眼光来看问题,她的女婿得知麦肯锡帮他们做这个规划,就问她麦肯锡有没有收钱,她说没有。有4-5个咨询师做这件事情,她女婿告诉她如果是商业行为,麦肯锡起码收费100-200万,但麦肯锡免费帮他们做了这件事情。正如麦肯锡的陈先生所说,贡献爱心的团体和企业可以出自自己能够奉献的东西的特质,来有针对性地作贡献。正如学生麦民,有力出力,也是帮忙;大款富豪,所谓精英,有钱出钱,也是慈善。
这个世界的贫富差距是存在的,我个人希望通过麦田,也能够帮助这些孩子正确认识一个平等发展的世界,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不会仇富,让山外的孩子去了解山里、不会势利。仇富与势利都会拉大这个脆弱世界本来就很巨大的那道富与穷之间的鸿沟。
我觉得麦肯锡牵头作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因为捐钱捐力的事情天天都有,不是麦田不需要,而是站为一个团体长期存在的角度考虑,更需要这样的专业咨询公司提供长远的发展规划。
麦田需要的是5年、10年的长期规划,这样即使莫凡不做这件事情,即使各位看官不作这件事情,麦田也能够一直存在、发展、壮大下去。
相比国外而言,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开始,还没有产业化。产业化并不是坏事,也不是麦梗所言的所谓“商业化”,而是站在一个组织发展的愿景角度,去学会如何调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如何更有效的分配社会捐赠的人力、财力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更有效地帮助到更多人。任何一个组织,不管它是以营利为目标还是非营利的,都会涉及到如何来发展的问题。只要麦田的愿景是好的,采用更为高效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和社会的企业进行一些合作,通过这种合作能够促进麦田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我不能理解麦梗为什么说佛山麦民拒绝搞这样的合作。
这次麦田在上海和上海MBA校友会的合作,就算是一次尝试吧。麦田的一些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如走访等等,肯定还会进行,但是不同的活动形式,只要有利有益,不偏离我们的原则,我想不出来有什么理由不搞。
我也相信在这样的合作中,麦田绝不会偏离它成立之初的方向和宗旨。活动的形式只是手段和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麦田。本次活动组织过程之中,我也对我们的赞助商言明,这是慈善活动,我们不可能像一般的商务赞助一样,给与他们同样灵活的商业回报和支持,他们也都接受。我们做这样的活动,也是有原则的。
所以盖茨夫妇才会把他们的巨额资产捐献放心地交给世界第二富人“股神”巴菲特的基金会管理经营,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巴菲特会让他们的资产发挥更大的收益,然后把这些更大的收益回报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曾经看到论坛里的新闻,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愿意免费给麦田做审计。太需要这些东西了。莫凡也和我说,其实麦田也非常需要法务上的援助。
另外说企业做慈善的回报。企业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经营的组织,企业占用社会资源获得成功、赚取社会财富,确实有责任对社会进行回报,但是这不是强制的啊。责任和义务是两回事。所以我和企业去谈赞助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可能期望企业不获得任何的回报来做这件事情。现在社会合作提出—合作的双方、多方要共赢,而不是单赢,国际交流中多边、共赢也是最常出现的字眼。这不是一种短暂的流行,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多年做市场的经验,我觉得这件事情要做成功,必须实现共赢,必须让所有参加的人都有利益点,比如柯达公司或者其他什么赞助商,会对这个活动的受众主体感兴趣,因为这些受众与他们需要推广的高端产品的人群非常切合,当然他们也对麦田计划非常感兴趣,这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麦民就是无偿的,我们没有从中获得利益,我也相信大家,但是麦田的那句话“谢谢这些孩子给了我们一个表达爱的机会”,不正说明我们也从中获得了一份精神的回报吗?
约翰福音中提到“厚生”,意思是你通过帮助别人,也丰厚了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为着这份精神的回报,为了看到那些小小的笑脸,我们多少麦民上高原、走远山,跋涉泥泞,无怨无悔。
我和去远方这次为所有嘉宾、赞助商都准备了一个纪念品---一个马克杯上面印有孩子们写的一句话。(这里要感谢做杯子的小店,看了我们做的东西,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很多嘉宾收到这个马克杯,都说非常感动,都说想了解更多关于麦田的事情。你说别人捐献了,做了好事,不给别人表扬和鼓励,那别人也没有持续的热情来做这件事情。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特里萨修女啊。毕竟大部分是普通人。
我也不赞成莫凡什么别的事情都不搞,就搞麦田的事情。他也要有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啊。当然现在看来,老莫是无怨无悔地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麦田了。
就像太阳村的张老师说,她说以前她只知道向企业要钱,反正这钱拿过来,只要她没有装在自己口袋里面,用在孩子身上,你企业就别管,但现在她觉得没有那么简单。她说她现在明白了,如果她问企业要钱,她也必须告诉企业,这个钱是怎么用的,甚至企业可以帮忙监督、咨询,帮助这笔钱用得更有效率。其中有一部分也会用作太阳村的运营成本,包括员工的工资等等。没有做这件事情的人和团队,没有透明、现代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慈善组织的存在,也不是长远之计。
而且企业或者名人通过这件事情,去获得一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能要求每个人做了好事都不留名。做好事的人就像孩子一样,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扬,所以说什么名人、企业做秀,我觉得是片面的。
我想邀请麦梗下次有机会来上海参加我们这样的活动,近距离的了解我们、观察我们,然后再判断我们的行为。
总之,我的想法是, 虽然麦田每天都有新的麦民加入,但是光靠我们这几千人的力量还是非常薄弱的,诚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要长期发展、生存下去,需要的是新鲜的血液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一个人每天都在改变,一个组织当然可以改变。只要这种改变,利于长远的发展,符合麦田的长远愿景,有什么不好呢。我们这次的活动,也是一个形式,一种探索。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组织来说,固然需要是长期的稳定,但是稳定之前是生存和发展。随着组织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可支配人力、社会资源的变化,组织也在不断变革之中,没有哪项制度和体制是固定不变的。当然非盈利组织不能偏离它的公益宗旨。只有那些适应变革的组织才能生存下来。
那些基业常青的公司和组织,无不是经历了种种变革和阵痛,尔后在变革之中,寻求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只是从我做市场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一些拙见而已,看到老莫说他去读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课程,我感到很开心,这说明他真的是理性地在为组织的长远发展考虑、自己在充电。光有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
我可以通过我个人的人脉找到麦肯锡公司的“公益伙伴计划”,希望他们能够帮助麦田规划长远的发展。我决定马上去牵头这件事情。
我也同意麦梗所说的,走访一定要进行,说到这点我个人感到很惭愧,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没有时间去进行走访,也没有时间在麦田的网站上发帖子、看帖子、回帖子,但是那么多的朋友—比如种子、去远方等,还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我最快的咨询和回应。
麦田和上海MBA校友会的两次合作,也是我个人和几个朋友为麦田尽一些微薄之力。
这是我们所能做的。我觉得麦梗这句话说得很好—
麦田还是麦田。该走访的还是走访,该寂寞的还是寂寞,该坚守的还是坚守。
我觉得这句话深得我心,我们这次摄影展组织团队的每个人也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坚守,来献上我们小小的爱心,以让更多的人知道麦田、了解麦田,同时丰厚我们那身处都市丛林的浮躁灵魂。 麦肯锡公益活动计划介绍链接:http://www.crcf.org.cn/news/findnews/shownews.asp?newsid=321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3 21:45: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