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茉雨 于 2013-5-2 09:04 编辑
同是出身于农村,但是一直以来“山区”这个词语在我的印象中却仅仅只是个概念,而“大山”给我的印象也仅仅只是养眼的风景。直到我以麦客的名义深入那片大山,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大山的雄伟魄力,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美的同时,更是被大山里淳朴的人们质朴而“纯生态”的生活所震撼! 破败茅草房、土木屋,成群的留守儿童,翻山越岭求学路,饔飧不继的生活……这些现象,之前都只是在电视里偶有了解,并且每每看到,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在我看来是完全无法理解和感受的。直至后来自以为是的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样的状况在现代社会里应该会有很好的改善,甚至不复存在了。 然而这次五一大化走访,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山区生活的理解,我看到大山深处最原始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所有我能想得到的和更多想不到的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只在媒体上见过的、曾经令我们不可思议现象,真真切切的存在着!那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麦田这次的走访目的是为成立麦苗班而收集贫困学生资料去的。行程两天两个乡一百多个孩子,分别是七百弄乡50几个贫困的孩子和雅龙乡80几个贫困的孩子。来自各地的三十几位麦友分组分路线分头行动。 第一天——七百弄,一个耳熟能详但是完全不了解的地名。
七百弄——百度百科: 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324个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土归流,官府在该地区设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村团,每个村团下辖100多个弄,故得名“七百弄”。
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七百弄乡,距县城75公里,总面积达251平方公里。由海拔800~1000的5000多座峰丛深洼地组成。其特征是峰丛基座相连,山峰密集成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此种地形真实的记录了桂西北岩溶山区和红水河流域的演化历史和生态环境变迁史,是集美学欣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于一身的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在石头缝隙间“抠”土种庄稼。说是庄稼,未免用词范围过大,其实这里能且仅能种玉米。
严格说起来,七百弄并不是没有水。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都超过1500毫米,降雨要是能存起来,足可以打造第二个桂林。但在这片2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00多个洼地也就是1300多个“漏斗”。洼地里最低的地方有漏斗眼,不管多大的雨水,都可“喝光”。 七百弄没有一条河,没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长时间不下雨,玉米会干旱失收;雨水一来,陡坡上的玉米被冲刷,经常成片倒伏,连下一个月雨,很多弄里就颗粒无收。因此,无论瑶民如何的艰苦劳作省吃俭用,一年里仍然常常有4个月以上的缺粮期。
我们一大早从大化县城赶往七百弄,由于山路崎岖陡峭,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必须要在天黑之前出山,那就意味着要在5点之前要完成所有的走访任务返程回大化县城。所以我们都倍感任务繁重,车子一路沿着洪水河岸开,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可是,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下车玩赏,大家只能透过车窗领略一路的风景,一路惊叹和唏嘘。在到达七百弄景区的“八里九弯”点,一行30几号人实在经受不住美景的诱惑,停下车来,匆匆拍两张照片又继续赶车,一路惊险刺激,说不出的兴奋。 到达七百弄乡中心小学后已是上午11点,分配完任务各组就各自行动了。我和沙洲、龙少一组,我们的任务——七百弄5个屯10个孩子。
“不可思议”之一:崇山峻岭,“隐形”之路 出发之前,大叔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说山区难走,叫我们千万注意安全,无论完成与否,四点半前务必回到出发点。带着大叔的嘱咐,领队老师带我们踏上了走访的山路。虽然对路况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我们走访的路线艰难程度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 可以说沿途处处是美景,但是我们基本无暇顾及。一是因为我们时间紧任务重,二是因为脚下的“路”实在是太艰难,有些是由凹凸嶙峋的零散石块串成的唯一小通道,依稀可见人们走过的痕迹,但是放眼看去,根本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路;有些是村民自己铺成的石子路或阶梯,高低不平,每走一步都非常的艰难。用大叔的话说:一抬头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满山的怪石嶙峋和又长又陡的石梯、几十上百米的深谷和陡坡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山路,是每天务工的村民和上学的孩子必走的。 我庆幸平时运动量够,虽然第一次走这样的山路,可还算吃得消。
“不可思议”之二:群山之间,弄里人家。 七百弄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山峰密集成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该地区的洼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见的。而这里的人家都坐落在洼地山坳里,当地人叫“弄”。有很多弄里的人家是道路无法通行的,基本上是靠攀爬上山和下山,我们需要爬上山顶,翻过山峰,再下到山坳里,才能到达孩子的家中。然而每一个山坳只零星住有两三户人家,多则5、6户,而我们走访的对象,有些一个山坳里只有一个到两个。这大大增加了我们的难度。 为了赶时间,我们甚至舍不得休息,实在是走得双腿打颤,喘不上气了才停下来歇会儿,稍微缓过劲又继续赶路。 接近谷底的时候,开始有一些泥土,我看见各种石头缝中都种上了玉米,到谷底处有一些空旷的平地,就有成片的玉米地。在谷底的平地上,除了村民的房子,基本都种上了玉米,然而整片连在一块,也就是3-5亩,而这些仅有的土地,是这山谷里所有人家的所有土地了,唯一能中的,也只有玉米。
“不可思议”之三:茅草木屋,人畜共处 孩子的居住条件,让我感到很震撼,很难受。我们走访的几个孩子中,绝大部分孩子的家都还是木头茅草瓦房结构,非常的破旧简陋,小阁楼式结构,楼下用来养牲口和家禽,楼上一家人同处一室,除了父母的床是用隔板隔开,其他孩子的床都是直接用木板钉成摆在外面,生火灶台、餐桌、家用电器、几张床等所有家里的用品都在同一个空间里摆着,一家几口,甚至兄弟两家人都挤在同一个木屋里住。屋内光纤非常昏暗,屋檐上破败的茅草稀疏,有的甚至漏个大窟窿,光线从窟窿里蛮横地泻下,甚是刺眼,却也给昏暗的屋里送来一缕阳光。这些破旧的小木屋应该经不起任何恶劣天气袭击了,有些由于漏雨太严重,已经整个都盖上了塑料,可这又能坚持多久呢?这样的房子,以前我只在电视里看过,完全不能理解这样的居住风格和习惯,真的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们只淡淡地说,没办法,没有钱盖房子。亲自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条件,心中泛起说不出的滋味……
“不可思议”之四:无法想象的艰难的和坚强 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已经让我很震惊了,然而,孩子们的家庭情况更是让人揪心和痛楚。所有的孩子家中无不说粮食紧缺的。由于自然条件有限,劳动力有限,水源和资金有限等一系列客观的非客观的原因,导致家里的粮食远远不够维持温饱,还需从外面购买大米补充。有限的土地资源使这里的人们无力改变家里的条件,所以年轻力壮的父母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而留在山里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的,劳动能力差的和老人孩子。孩子们的生活艰难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真的不知道,在目前这个时代,还有这么多家庭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这么多孩子每天食不果腹,上学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没有,心中实在难受。 然而,孩子们又是那么的乖巧、董事、坚强。在他们脸上,完全看不到任何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的表情,有的,都是一张张纯真善良、青涩可爱的笑脸。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里的孩子十岁左右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了,读书也很用功。很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必须学会自理和自立,而家中年长的孩子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小家长,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还要下地干活。 在走访中有个五年级小姐姐,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她承担起家里5个弟弟妹妹的全部生活,父母每个月寄钱回家,姐姐就成了家里的小管家,小家长,分配者弟弟妹妹的开支。我们不可想象,问她照顾得过来吗,她轻松的说:5个而已啊!这句话,让我们到访的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惊和惭愧! 小小的身体里装着怎样强大的内心,坚强的支撑着信念,他们坚信,努力读书就可以走出大山,就有能力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所以,他们渴望长大,渴望能为家里多分担,更渴望…家庭的团圆和父母的爱!小小的身体确如大山的脊梁一样坚挺,撑起大山里全部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