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围社区活动分享 大家好,很抱歉这个时候才发出来。主要是梨花速度太快,我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言归正传,开始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两个问题,其一、大家做公益为了做好事还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其二、给孩子办“第二课堂”是为了仅仅陪他们玩儿还是要寓教于乐,引导他们人格的成长?这是我做了三年来作为一个负责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志愿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请大家深思一下,不要告诉我答案,答案在你自己的心里。 关于活动的流程及具体的细节,在梨花同志的作业中已经有了详尽的阐述,大纲在“深交会”召集帖中也有了具体的介绍。我就不再赘述。我想从看问题的角度来说一下这次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的原定日期:6月16日,我去过一次水围社区服务中心。当时我召集了是个男孩子,打算进行一个见面游戏,结果华丽丽的败给了他们,不得不改为临时聊天。以下几点是我的个人意见: 一、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较少,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有几个孩子是不是爆粗口)。二、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基本是窝里横(没有一个愿意上台)。三、接触面匮乏,对新事物很有兴趣(我问他们自己想玩什么?没有一个人有自己的答案,我给他们提议说去参观企业,很感兴趣)。四、男孩、女孩交流很少,不在一起玩儿(2个半小时的时间没有见到一个女孩或一个男孩跟男孩、女孩在一起玩儿超过10分钟)。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我小时候就不跟女孩子玩儿,导致我现在接触女孩子都很害羞,没有公务绝对不会联系任何一个女孩子。五、严重缺乏纪律性、团队意识。这些在25号参与活动的孩子中依然体现明显(25日孩子与16日孩子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因此在16号之后我又增加了两个环节,用来调动大家的气氛。结果学员参与度比我预想的要高,时间方面我的把握有些失误,所以也就辛苦了当时志愿者们。大家辛苦了!最后梨花同学的小活动也没有开展。 这里要强调两个词,“学员”“教官”。我要求志愿者们称孩子们为“学员”,是要大家养成一种意识:我们不是在陪小孩子玩,我们是在给他们教授知识,他们是来学习和锻炼的,所以叫学员,同时也避免志愿者对于“孩子”同情,以及学员自身身为“孩子”的骄纵。我要求学员称呼我为“教官”,“教官”不是老师,不会事事用命令的口气;不是保姆,不是事事包办;不是父母,不会打骂。同时要学员们感觉到我们的专业,而不是临时拼凑出来随便过来搞活动的。 此为题外之音。16号之前我的目的是:让学员养成纪律意识,懂得团队配合与竞争的一些知识。之后不得不把目标降低:初步养成纪律意识,能够融洽的处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使得每个小项目只体现了它的最基本职能:参与。 相比于学员的参与度,志愿者的参与度略显不足。由于考虑到学员对于我设计的“大礼包”可能会不好意思,所以提前告诉志愿者要做好准备给学员们做示范。其实不是要大家做的多么标准,只是给学员们树立一个概念:我敢!这样就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孩子的都知道,如果孩子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正常,父母带头的事情,孩子一定会抱着200%的热情参与。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有个人带头而已。被惩罚的志愿者都比较害羞(小草、梨花稍微好一些),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当然这可能跟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这就引出了另一问题:关于第二课堂志愿者的培训和筛选。一方面项目的可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一定的专业特定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完善有助于项目的良好运转。其实一次活动用的志愿者并不是很多,但有那么多人去了,如果不参与活动的话,自己也会感觉比较无聊,希望快点结束。 这里要提到一个人:m(男)。他的参与度一直很高。这可能跟他参与过拓展训练有关系。其实那天安排的小项目最初和现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训成年人。如果要让孩子参与你的活动,你就必须融入到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同时用成年人的思维去引导他们。认真的和他们比赛,学员们赢了,会很高兴,同时可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即便他们输了,也会更加的努力。但如果防水的话,即便是学员赢了,他们也不会高兴。 第二课堂不仅仅是对于学员的提升和培养,也是对志愿者的锻炼,相互之间的提高,这样大家才会越做越起劲,这件事情才会越做越有意义。志愿者的培训不只是有集中地高强度的意识培养。每一次的活动也是一次小小的培训,参与就会有收获,如果仅仅是冷眼旁观,最后自己也会失去兴趣。 以上都是我真实想到的,有些说的可能比较狂妄,希望大家谅解,不然我就白叫“肆语”了。不过很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