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麦子_^_小艾 于 2013-9-17 09:15 编辑
序言: 某一天看到杨麦核子老大在群里发的这篇帖子的链接,核子老大还留下一句“看完这个帖子就会更坚持做麦田”!也就是那天他们在群里谈论的话题“小杨俊辍学打工去了”核子老大才发了这个链接!带着一些好奇点开了链接,也就有写这个帖子的念头!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标题,也不想仅仅只是转载一下帖子,也就拖了这么久,直到找到这个标题!坚持之路! 筱艾突然想起小时候,每天起得很早只是为了和同学们争夺看谁第一个到班!有时不吃早饭,啃那让人留念的“南得”“北京”方便面!现在想起来在筱艾小的时候坚持做的很好,就像这些孩子一样,不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想想那时的筱艾,再看看现在的筱艾,坚持为何物? 12年的筱艾在麦田这片希望的土地里埋葬了80%的休息时间,留下了那么多值得回念的瞬间,就在把苏麦慢慢的当做自己的家的时候,筱艾做了一个抉择,暂别苏城,这个让人留念的城市。如今的筱艾是多么的想苏城里那些被称为麦友的家人们!“给时间一点时间”这是京麦布衣在筱艾空间里留下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时间的朋友,只要你给它一点时间,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坚持亦是如此! “出没风波里”很有意境的五个字,在孩子们眼里或许“出没风波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在我们眼里,坚持呢? 正文: 出没风波里:小学生撑竹筏上学 来源:新民网 原文链接:http://life.gmw.cn/2013-09/08/content_8833646.htm 9月6日消息,广西藤县,“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这是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诗句,描述的是渔民的危境与艰辛。但在广西藤县古龙镇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这里的小学生上学,也得“出没风波里”。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是藤县古龙镇陈平小学的一个教学点,开设有幼儿班至三年级,有80名学生。其中有30多名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隔着一座中型水库——大壬水库。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撑着竹筏,渡过约500米的水面去上学。每天两次来回,就是2公里,一年下来就是两三百公里的“水上长征”。
当地村民介绍说,自1980年大壬水库建成,撑着竹筏上学就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有些孩子年仅四五岁,刚读幼儿班就得坐竹筏上学,三年级的也仅有10岁左右。这么小的孩子,雨里来风里去都得乘筏过水。时间久了,也有孩子掉进水中,但“孩子们大多都会游泳,幸亏没出事。”
由于坐在竹筏上时常碰水,孩子们一年到头穿的都是凉鞋或水鞋,到了冬天就特别冷。
对于这样的危境,家里的大人也放心不下,但也抽不出时间送孩子上学。虽想请个人来摆渡,但孩子住处也不集中,不能统一来回。
学校的老师反映,他们也多次向上级部门与教育局反映过,当地教育局也为孩子们配备了救生衣,要求一旦遇上大风大雨天气,就通知孩子不用来上课。但这终究不是一个好办法,如能配备校车或比较大的船,再雇请一名司机或船夫,那该多好。这也就成了当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个人梦”。
如果撇开水库绕道行走,每趟得多走4公里的山路,每天两个来回得多走16公里。而山路的半路上有座漫水桥,汛期时经常被洪水淹没,不能通行。
广西藤县,古龙镇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学生穿着救生衣上课。
2名小女孩独自撑竹筏渡过水库去上学。如果撇开水库绕道行走,每趟得多走4公里的山路,每天两个来回得多走16公里。而山路的半路上有座漫水桥,汛期时经撑竹筏渡过水库后,孩子们准备去上课。
当地村民介绍说,自1980年大壬水库建成,撑着竹筏上学就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有些孩子年仅四五岁,刚读幼儿班就得坐竹筏上学,三年级的也仅有10岁左右。常被洪水淹没,不能通行。
傍晚放学回家时,女老师送学生来到水库边。
傍晚放学后,一位小男生熟练地拿起双桨,准备划竹筏回家。
结束语: 人 就一撇一捺,这么简单!现实如果像一个圈圈框住了人,囚 也就这样理所当然的存在了! 谢谢这些孩子! 谢谢这些孩子给了我们一次表达爱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