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27|回复: 9

麦田计划十周年专场教育论坛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7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麦田计划十周年专场教育论坛回顾

       麦田计划成立十周年广州专场教育论坛落下帷幕。本次论坛邀请了麦田教育基金会理事王修文先生,广东省教育类公益组织: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特邀嘉宾: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本次论坛围绕:民间教育多元的探索与实践,让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机构以怎样的方式切入教育领域的公益行动。并针对近期贵州发生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展开圆桌讨论。

精彩观点及花絮:

2015年月12日,麦田计划十周年专场教育论坛在广州天河举办。


       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理事、新东方集团副总裁王修文先生在论坛做主题演讲:成就孩子,成就未来。
      王修文先生根据自己留学美国多年的知识积累、回国参与民办学校建设以及一个父亲对于教育的感受谈及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中国的教育情况是怎样?中国的教育是可怕的教育,没有想象力、创造力。在中国的教育里,大家觉得教室里,学校里才是教育,实际上,时时刻刻都是教育,知识和能力是可以转移的,而且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问题发生了,要立刻和孩子做一些分析,这个时候的教育是最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非常多的家庭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差。教育一定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他律为自律,变学会为会学。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每天逼着孩子去做作业是错误的。要想办法怎么样让孩子有成就感,怎么样去激发孩子的兴趣,想办法去点燃孩子,这是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的。  

       在演讲中,王修文先生也提到:中国的学生根本不叫学生,叫考生。现实当中,60%-70%的学校以此为荣,这是灾难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教和育,第一个阶段是要全国的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是要教真,育爱。其次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回头看看中国的教育,我们把80-90%的精力用到了孩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上,也就是考试上,这是严重的违反教育的基本概念的。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特点是不要去想着回报,就像公益事业一样,就是要去奉献,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要带着信念去做。教育是一种科学,是有规律的,必须去把握规律。教育又是一门艺术,要对孩子因材施教。

      在阅读方面王修文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看法:比如说太多的中国人不愿意阅读,因为我们在帮助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太急功近利了。怎么样让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科学研究表明,要让孩子在十二、三岁之前大量地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不要为了考试去阅读,按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阅读。建立这种习惯比阅读的内容更重要,但是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就是让孩子为了考试去阅读。在我们国家,到了中学就特别紧张,我们不敢让孩子去大量地阅读,所以要让孩子在小学时间大量地阅读。抓住这些关键时期就能够很高效的去做事情。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中国的孩子是代替父母去实现梦想,这样反而教育不了孩子。要让孩子去超越,适应社会不是目的。并且我们要按照规律让孩子补长的教育而不是补短的教育。孩子在某个点上做的好,要让他好好的发挥起来,将来的其他的事情自然也会好起来。我们是想要改变孩子的命运,在西方,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最终也会改变他的命运。所以,目标都是一样的,可是方法不一样,造成的结果会非常不一样。怎么样孩子去成功,去成长?我们一上来就想要孩子成功,可是孩子只要成长了,他一定会成功。我们要关注现在,关注每一天。马斯诺的一个教育理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基本需求,那就是衣食住行。现在的孩子睡不醒就让去做作业,现在感觉不出来对他的巨大的伤害,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家长不要太急于成功,只看到今天的事情。


      王修文先生的发言精彩又丰富,在结束以后本次论坛的特邀主持人,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胡小军博士也针对王修文先生的演讲发表了自己的点评:跨越的领域,就是说仿佛我们做起来门槛很低,但是我们真正投入到这个教育事业,不管是我们以志愿者的方式还是以民间公益行动者的方式去做,我觉得他都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王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不仅我们要将它视为我们的一个事业,表达我们自己的关爱,或者我们人文的情怀或精神,以及我们对社会的真诚,但同时,我们也要具备专业的精神在里面,那我自己主要有四点从民间公益机构和志愿者的角度来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我们刚才说到教育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因此在当前这个时代,或者当前的情势下,我觉得对我们民间公益机构及志愿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一个单纯的简单的参与或者这种感动而走向我们如何对于教育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的表达我们自己的这种关爱或参与,起始教育背后也包含着很深得价值理念,所以核心我们的麦田志愿者及其他的民间公益机构,我们背后在做很多志愿工作或公益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机构背后的这套教育价值理念是什么,是一种硬式式的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还是从王老师谈到的两点:回到教育的本真或者规律,第一就是人的发展从综众人的我们服务对象自身的发展来讲,以及第二个方面就是技能的掌握及提高,所以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在座的同仁提出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单纯的参与、感动、支教走向对我们所关注的儿童或者孩子,他们本着他们教育的本质 或者说本来需求。


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诗伯博士主题分享:成长从阅读开始
       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是一家转型中的支持型基金会,主要关注儿童阅读领域,在刘诗伯博士的分享中,他重点阐述了春桃为何从一家实操型基金会转型做支持,并且专注在阅读领域,他说:我们是一个很年轻的基金会,曾经做过王老师介绍的教育支持。我们发现乡村的小孩没有图书馆,没有书,他们虽然在上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读书,他们平时接触的只是那几本教材,接触不到任何别的东西。我们买很多书,送到乡村小学去,为他们建立图书馆,几年下来,我们在全国十八个省建了600多家春桃书屋,送出去几十万册图书。曾经有当地的教育部门送给我们一个匾额,说我们造福后代,功在千秋。受之有愧。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一个贫困家庭的人,他缺粮食的时候,你抗去一袋麦子,送给他一袋大米是应该的。可是如果他不光是贫穷,他连煮饭、磨面这个技能也没有,那么我们把东西放下就走,是解决不了他的问题的。几十万册书送下去之后,我们做过回访,发现很多令我们不满意的地方。有的学校很珍惜这些图书,把它锁起来,小孩子一年摸不到纸质书,还有一种情况,乡村老师一个人兼几个班的课,同时再增加一个图书管理的工作,他根本做不了那么多事。引导阅读,推广阅读是不可能的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书锁起来,上级领导来检查的时候作为展示。看到这样的状况,我们就思考,我们要改变。经过13年的调研反思,从去年开始做调整。第一,我们发现我们对教育的了解太肤浅,就像刚才王老师讲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这些东西我们没有好好梳理过。做了几年支教,花了数以千万计的钱,但是连最基本的东西我们了解的都不多。

      为什么是阅读?刘诗伯博士如是说:我们要了解教育是什么,通过向我们的同行学习,向教育的专家请教。更重要的是谦卑下来,向我们所服务的孩子们学习,真正懂得他们的需要,我们才知道教育是什么。我们才归纳出我们的理念,就叫:成长从阅读开始。阅读是那么重要,我们上学读书的情况太普遍,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到博士。这种状况是因为我们从最开始的时候错失的几个阶段。刚才王老师的分享上有讲到阅读的黄金时期是在8岁到11岁。他说的阅读我理解为有文字的阅读,其实,如果我们把阅读的定义放宽一点的话,在没有认知文字之前,小孩子都可以开始阅读,完全有能力阅读,并且那个时候他阅读的兴趣是最浓厚的,因为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他不光可以读书,还可以读大自然,读人。可是这个时候我们没有给以恰当的帮助,当他饥渴的时候,需要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供应。我们认为到他上学的时候才叫启蒙,开始认字的时候才叫启蒙。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不是蒙昧的,虽然他不识字,但是他可以学习。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习是最好的。所以我们把阅读放在孩子出生后的任何一个阶段,供应他相应的粮食。书本是粮食,不是药。但是我们经常让孩子吃药,而不供应他粮食,在他营养不良的时候就让他吃药,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下去支教,小孩子考试成绩很差,不会写作文,我们把优秀作文送下去,不会写练习题,我们把功课题送下去,这就是给孩子吃药。但是孩子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的食品我们没有送下去。所以送书下去不是那么简单,送什么样的书,开展什么样的阅读活动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我们成为一个教育的协助者的话,那么我们是老师,是朋友,是学生。孩子的阅读需要是什么呢?能够天生的像高尔基一样,拿到一本书就如饥似渴地藏到被窝里读的孩子不是没有,但不是普遍的。所以不能把书送下去,或者跟老师说不要把书锁起来,让孩子能够自由的借阅,这些都仅仅是开始,还远远不够。我们把米做成饭是前进的一步,但是更好的是请他们开展家庭的阅读,同龄伙伴的阅读,让他们把阅读之后的表达以他们所喜欢的形式开展起来,这就是最有效的知识教育工作。那么我们想,一个基金会,总部在广州,全部的员工加起来不到六七个人,能够完成这个工作吗?不能,所以我们希望连接更多的在地的,以更多的方式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社区,在学校,在家庭开展阅读推广。我们愿意进行广泛的连接,共同学习,来造福我们的孩子,能够全面的提高我们的全民教育水平。


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服务促进会副秘书长郝曦主题分享:大学生支教
      灯塔计划是广东地区老牌的民间教育组织,在灯塔10多年的经验里,培养大学生参与乡村教育公益行动一直都是核心内容,这次郝曦副秘书长给我们从多个纬度介绍了灯塔计划的行动方式、志愿者管理经验等内容,他说:其实近四五年以来,我们都不强调我们是做支教的,我认为我们是做教育的。最近我们在树立我们的愿景,并且这个愿景还在不断的树立当中,近三年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是有意识的生活。我们关注的服务对象是乡村青少年,它包括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我们要清楚地界定我们的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我们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去切入。绝大部分伙伴在考虑乡村青少年面对的困难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教育不公平:他们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比起城市是弱很多的,所以我们会倾注很多的教育资源进去,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我们会在反思,是不是这样的一个资源投入一定会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呢?他们真的有这样的一个能力去考高中,上大学吗?还是说在城乡二元的这样一个背景下面,他们有另外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想,是不是主流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而我们很多的时候,一些资源的投入其实是在暗示:只有这样的一条路才是合适的,只有别人告诉你,怎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你才会去过。如果我们在这个不方面不进行反思的话,很可能在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会让他们处于一个更弱势的地位。

      服务学习和学大生的社团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策略,我们称为服务对象主体性重建的一个过程。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他们是被异化的。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找回他们的主体性。什么是服务学习,主要是回应社区所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行动。主要是由社区发现一些问题,我们通过设定一些回应社区问题的行动方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让孩子去学习和成长。我们要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孩子,把问题转化为学习的机会。社区的层面不仅仅限于乡村,可以是社会,可以是村子、学校、班级和小组。我以班级为例,我在上课的时候有孩子来捣乱,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有孩子阻碍我们的学习,大家觉得这是你们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他们说,这是我们的问题,因为他打扰了我们的学习。关于这样的一个社区问题,我们可以有很多的行动,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我会对这样的一个社区方案进行评估,我问,你们的这个行动方案有没有效果?我说,好,这次没有效果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然后平时一个不怎么说话的女声就冲上来。平时这样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引发另外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方案是有效果的,可是这个效果并不是长期的。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可以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呢?这是我们在班级里的例子。在小组里面也是有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小组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人在开小会,当时机合适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一个问题呈现出来,说,我看到小组里面有些伙伴在说,而有些伙伴却没有在听,大家觉得这样的一个问题该怎么办?我们邀请说话的那个伙伴来分享他的感受,再看看小组里面要建立怎么样的规则,才能让大家参与到我们的小组讨论当中。这个时候其实是把小组的问题呈现出来,我们的小组一起去思考行动方案,然后我们再看看这个行动是什么样的。最后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当时广州市的一个社区回应村子里有黑网吧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周末的时候大家都很无聊,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和小伙伴一起玩,他们的行动方案是:我们可不可以在社区里面修建一个游乐场。根据这样的一个行动方案,我们会把它分摊为这样的几个学习过程:包括这个游乐场在哪里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可能自己去筹集资源。分析下来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他们甚至需要去购买,申请,在申请的过程中学会写申请书,怎么样筹款也是一样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建这样的一个游乐场需要多少钱,通过上网去搜来了解这个信息,然后做出预算。我们需要去哪些地方宣传?这样通过一个为了解决社区问题的行动,我们把很多的学习机会带进来了,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一个服务学习。

      所以整个过程我们是把他们面临的问题重新抛给他们,我们相信他们其实是有能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并且尝试去行动的过程中,他们相信他们是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服务学习的过程,让他们看到生活是有改变的可能的。刚才提到一个问题是,行动没有做完,课程已经结束了,怎么办呢?其实真正有效的服务是从课程转化到学生社团,从教学转变为学习。你会发现,课程和社团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课程是有一个清晰的起始和终结的,社团不一样。这个社团是指学生社团,社团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课程会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权威,麦田是一个社团,灯塔也是一个社团,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却处处存在学习。我当年从一个志愿者变成后来教研培训的导师,其实没有人教我的,但我看到了我的前辈们是怎样学习的,我知道我要成为那样的一个人,所以我有了学习的动力。所以,学习是更趋中性化的,学生社会的观点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能够   。刚才王老师讲到,主动学习里面最有效率的是教学。一个能够持续的社团,老成员必须有能力自主招新,自主培育新成员,那么这个社团是成功的,是可持续的。灯塔可能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所以我们在探索是不是可以把这样的一个模式布置到小学生,初中生身上。实际上是没有成功的案例。我们之前成功固化了一些社团书友会,他们已经能够成功做到独自向学校争取一个阅览室,并且他们自主招新,他们尝试去制定图书管理规则。当时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全职,这个工作没有跟进,后来校方不支持,这个事情就算了。我们最近也希望做跟图书内部相结合,我们希望让学生去成立一个图书角或者管理小组,他们自主去思考怎么去解决图书流失,怎么样找到一个核实书籍量的问题,我们跟他们利用服务学习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会发觉,其实在尝试推动社团发展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恰恰是有意义的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所以最后一点是我们希望开展社团展开一系列的服务学习。我想这个时候必然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东西,他们非常清楚他们要的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被质疑最多的是:光凭志愿者能不能完成这样的一个工作?其实是我们的志愿者要重新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总监廖焕标老师主题分享:驻校社工
      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广州老牌的社工组织,机构长期服务于社区和学校,对于教育看看他们怎么说:启创在驻校社工里边有三个地区,广州佛山和四川的一些地区。驻校社工有两类,一类是全职的工作人员住在学校里面,是学校的一部分。另一个做法是以校外资源的形式,我是一个全职人员,但是我要跑很多的学校,提供单一性的项目,以主题性为主的。以灯塔或者春桃为例,相当于校外资源的形式,有固定的时间点,和主要的主题,但是又基于我们本地的青少年实际的一些需要。驻校社工和校外资源最大的一个不一样是,比较长期的驻扎在这里,唯一的不同就是除了学校的特性有不同之外,大部分是个案的问题,就会因为你长期在这个学校会浮现出来,因为他觉得可以信任你了。校外资源大部分的社工接触不到这样的个案,因为你来和走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是这些问题就会在长期的关系建立之后才会出来。这就是大致上、情景上能够想象一下学校的社工的一个情况。其实早前大家讲到的,教育是一个专业的工作,是要有成本的。实际上目前在驻校社工里面,大部分是政府财政的资金。同时也有一些社区的基金资金和个人的捐赠。为什么这个是一个目前很重要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呢?因为它涉及到一个长期的机制的问题,甚至是必须要成为学校的一部分,他才有权利去接触某一些在教育里面核心的东西。因为我们毕竟是社会团队,不是一个老师的角色。我自己也从业十年,我发现在社会服务里面,要进去不同的领域,教育永远是最后一个开门的,因为这是一个整个价值体系建构的过程,所以它不容易给社会团体进去,所以要用财政资金去保证才能慢慢打开那个们,作为我们的一个角色,实际上是要有一个第三方的角色。简单的说,在学校的角色里面,我们其实是一个社会组织,我们与他们合作,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是钱不是由学校出。因为如果钱是由学校出的话,其实是一个买卖的关系,这样的话价值观和立场的问题就有很大的问题。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香港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群,而我们的是德智体美劳,群和劳最大的区别是,它强调社会性和社会化的功能。刚才大家的分享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包括麦田,也是在孩子的教育里面扣一个字眼,或者是开另一道门,叫做社会化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就必须要利用到我们和学校的关系是第三方的角色,因为有协作部门、教育局也好,团委也好,民政局也好,他作为一个出资方推动社会组织服务给学校,才能够达到第三方的角色,同时也能强化社会化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社会化?学生本身不管是从各个角度来讲,实际上学生上真正的需要并不是他是一个纯粹的受教育者,而是从受教育者慢慢变到服务对象,慢慢再发展到服务的使用者,最后一步才是服务的参与者。比如说我们去看病,我们是一个被治疗者还是我们是治疗的参与者。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大部分人理解错的一个就是人们的普适价值的前提下推动的。在这样的一个需求之下,一般我们都会做这样的工作。实际上跟大家作的工作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素养的提升、社会化的融入、个别化的发展和危机的干预,特别要强调的就是说,这四类因素都和社会有关。大家也常提,一个有问题的青年背后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实际上有问题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社会。社会化就是让他不要把这个问题个体化。基于社会化的需求,实际上表达了学生的需要是刚刚老师讲的三个立场。从教育者的立场来讲,是学校发挥一个场地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受教育,从学生到考生,从考生到学生的一个过程。现在目前,教育的立场过强,社会和家庭的立场过弱,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在教育的问题上不够社会化。所以要引入社会的立场。家庭的立场目前来讲,其实基本上已经被弱化到很边缘了。驻校社工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要用社会公众者的立场把家庭拉回到教育的主线上来,但是这个参与实际上是很麻烦的,简单的说,我们常常要去家访,或者推动孩子和家长的一个互动,尤其是在学习上的一个互动,家长基本上是很忙,没时间之类的。但实际上是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有家庭的元素的参与。所以这个就是学生实实际际的一个需要,所以基于我们现在的一个说法就是,驻校社工的一个目标是推动学生的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套用郝习刚“有意思的生活”的说法,我们机构就是要推动他们有尊严的生活。因为实际上没有这三个立场的推动的实际的立场的推动,学生的生活,受教育的过程,他们的尊严性受到了影响。


麦田计划十周年教育论坛---圆桌会议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贺海珍女士、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诗伯博士、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吕燕青女士、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总监廖焕标先生、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服务促进会副秘书长郝曦先生一同参与,由特邀主持人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胡小军博士主持。圆桌会议由胡小军博士抛出近期比较受大家关注的贵州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让在坐嘉宾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阐述公益组织应当如何去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精彩对话如下:

胡小军:今天的讨论从这几天整个社会在公益领域被刷屏的毕节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悲剧的事件,刺痛了很多国人的心。但是我想我们当前的公益组织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讨论。背后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说,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整个公益领域里,我们的捐赠以及我们的资源的大部分其实都是投向了教育里。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四千多家基金会,有70%以上都是教育方面的。我们过去,中国的民间组织,最关注的领域也是教育的领域。现在可能比例有一些变化,但是整体的趋势,教育领域里公益的投入依然是当前最大的。我想问在座的第一个问题是,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不管是各种悲剧,不管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领域,其实我们民间的公益组织、基金会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有时候我就在想,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说邓飞最早开始做免费午餐,让每一个孩子三块钱吃上饭,最后他又发起了一个易农计划,他有句话打动人心:让爸爸回家。像毕节的留守儿童,如果让爸爸回家的话,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他们的乡村,在他们的背后其实关注的是一个教育问题,其实他们是要重建这个乡村,可能吗?类似于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很多的机构,像麦田计划,灯塔逐渐关注城市的流动儿童,但是当触及到流动儿童问题的时候,可能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要解决的核心可能是整个二元体系的打破,或者说一个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样的一个大的制度性的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问五位的是,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来思考,我们作为一个民间的教育机构,在我们关注的教育的议题的时候,我们自身的定位和策略。别人经常可能跟你说有用吗?公益机构现在没有资格谈论毕节事件,其实民间公益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当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好像是什么都没有做,但是民间公益组织不这样看,但是它却提出我们一个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的或者公益的教育机构,我们自身的策略或者地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特别想听听诸位的意见,我们先听听绿芽的燕青的意见。

吕燕青:作为第一个发言的,确实很有压力,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前辈,就这一个议题的话,现在基金会在凉山制作一个信,但是我们今年做了一个书展,致力于做乡村儿童的性安全教育。留守儿童也好,流动儿童也好,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公益群体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和资源,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悲剧的产生?我结合我现在所作的这个项目来跟大家分享下心得。首先就是我们怎么去定义民间公益组织所提供的这个服务,虽然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做教育,那么你怎么去定义性安全教育?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就是要教孩子如何使用避孕套,怎么避孕。实际上这是一个贞操教育,或者说是性忌讳的教育。我们在梳理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想传达的性安全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教育。在生命的教育中我们想要跟孩子分享的就是性别与尊重,爱与生命。爱与生命中我们就会谈到我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来源是什么。生命是与父母的相爱是有关系的。我们还会谈道德与责任的教育,我们是不是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还有一个就是自我接纳与成长的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无论是他们的监护不到位或者是亲情的流失等等,最后我们都会去想到这个孩子能不能去接纳,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家庭,接纳自己所生长的这个环境。假如这个孩子自我接纳了,成长了,他能够意识到他这个生命,他在遇到新的问题下能够去寻求资源。这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性安全教育的一个理念。至于说我们怎样去实践,我个人觉得社会组织的资源不论投入多少都非常非常有限,回应刚才黄老师谈的,有限的公益资源我们怎么样去发挥它最大的影响力,像我们去年在凉山做了一年的试点,一年试点之后我们培训了四十名中小学骨干老师,四十名老师用一学期的上课时间服务了将近一万零四个学生。这一个项目我们也是有投入和产出,今年我们又在海珠区做了一个流动儿童的中小学老师的一个培训,也同样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的资金今年是投入到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其他地方没有这个需求?难道是哪个地方有需求我们就能够迅速的,灵敏的去反映到当地吗?其实都是非常有限的。只有说我们用有限的资源用我们的专业,我们的技术区去打造一个网络平台,一个支持的平台,我觉得是应该是当下的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应该去思考的,所以我们推出中小学性安全骨干讲师的培训之后,我们在今年也重点推出了一个QT的性安全讲师的培训。就是希望这些讲师能够给他所在的学校,所在的机构能够共同制定,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这是我的分享。

贺海珍:我来自山海源慈善基金会,我们所做的教育领域比较细,是推动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一个实践,传播和发展的事情。大家可能知道什么叫华德福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关注人,以及人的发展规律以及让人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一个方式。通过比较意识化的教学,让孩子能够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这个世界,并能准确的找到他跟他们的关系。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我想毕节事件中,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我自己也在做乡村的华德福教育的推广,作为一个人,他可能更需要去了解我为什么而来,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目的和价值。通过什么东西来了解这个部分,我觉得是一个对自己、对生命的探索,对生活的追求。所以,在华德福教育传递了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生活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和所有的教育教学全部来自于生活并使用到生活。包括从生活当中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我不是去追求大众的价值观,买车买房,或者说我要跟别人一样,而是他认识到我跟他人的不一样,我有我的才华,我有我的使命,我也同时有我的功课,我如何跟他人建立健康的和谐的关系,让我在这个生命当中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和价值。我在想从那几个孩子身上,我可能看到的,或者我反思的,可能是他们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他的和他人产生和谐互助关系的快乐,我想可能在他们身上没有体会到。我在这个生命中真正得到支持,得到温暖,和我有被别人需要,和我的价值也会在这里实现和产现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教我们如何真正的去认识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带着什么来,我们有什么特长,我有什么能力可以贡献给这个社会,我如何能建立健康和谐的和他人互助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我想这就是教育带给人的更多的去思考的东西。

胡小军:贺老师的这套理念非常的好,在我们基金会推动的过程中,怎么样让这套理念能够落地呢?

贺海珍:其实大家可以去百度这样的一个体系,它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系统的教育体系,它的背后的理念是一个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的发展,而是身心和意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它的特征,我们教师,我们的教育要做什么呢?那就是因材施教。万物皆有时,在不同的时间段给予他相对应的知识,就像老子的教育精神。在里面实施起来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非常艰巨的一个工作。对人的要求非常的高,你要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以保护,得以尊重,得以看见,你又同时要尊重所有孩子的一些普遍的规律。最终回到成人的自我教育,要不断的去提升自己,让你的生命品质成为孩子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最终回到家庭教育和老师,教
育工作者的工作。你自身的发展,而孩子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产物,他是土地上滋养的种子。

刘诗伯:毕节事件中,刷屏所得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到现在为止,那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我们都很不清楚。其实现在我们急于做一个判断,是贫困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问题,是家庭矛盾问题还是他个性的问题等等。我们现在没法做判断。但是我们知道,导致四个小孩子这么决断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定是所有的关系都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的。因为我今天接收的信息和前天接收的信息不一样。前面说是没有饭吃,今天说家里有三栋房子。我们刷屏的人有一个习惯就是马上去留言,马上去判断,这就是我们没有完整的去了解事件,养成的一个判断思维。这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是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系,我们很匆忙的会做出一些判断,所以我没法去分析,这个事情,因为信息不够。但是回到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来讲,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有问题。这几个小孩子为什么那么坚定的不肯去学校?老师上门劝他去学校,有些没有学校,那小孩子自学是很不好,现在学校就在他旁边,他可以去上,为什么不去上?他有没有父母?有,但是他跟父母的关系怎么样?他有没有同龄的伙伴?有,但是同龄伙伴的一个互助的关系是没有的。我知道这几个小孩一定缺失很多东西,以至于他没有办法去求助和得到补偿,所以他就去结束生命。所以刚才郭老师讲到的,那么多的机构关注教育,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教育的问题很大,而且虽然说很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方面,但是我们会看到还远远不够。假如说这个学校引进了更好的教育,比如说刚才两位讲的那些教育,我敢说这几个小孩没有接触过,这个学校有没有社工?我可以很肯定的讲,没有。所以我们看到我们教育的缺失远远不是在于有没有课程,有没有校舍,有没有课桌,而是更大的需要。而且这个需要也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所以我的判断就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都不会多。

郝曦:我们的定位是这样子,第一我们想拓展我们以及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一般的传统教育会放在学校这个场景,但我们认为学校是不可能和社区相脱节的。而且很多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必须是和社区,比社会更大的情景脉络相联系。他这样才能去思考跟深层次的问题,才能面对他目前碰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定位是我们会在城市或者社区跟一些机构合作,之前我们合作的一个关注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机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深入以后发现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教育。其实它是一个涉及到社区方方面面的问题,然后他们就开始综合的去考虑社区。一旦综合之后他们会发现:人不够用,他们想做更好的教育的时候没有办法去做,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是可以去切入的。所以我们认为真正有效的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机构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形成一个合力。所以我们更关注在整个公益社团里,我们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目前对我们的定位是我们要做知识生产,因为人不够多,钱也不多。慢慢的积累东西,而且我们可能会对教育本质的理念以及跟理念相关的一些行动策略会比较重视。我们继续去继续跟大学生共同成长的一个活动,因为这样的一个团体,至少是最开放的。他最有可能去探索新生的事物,另外我们灯塔十四年,有一些人做了义工,相当一部分人是做了教师,我们重新活化这个群体,所以一方面是我们跟社区相结合的教育,另外我看看有没有可能我们灯塔的教师以及被灯塔影响的教师能够形成一个社区,尝试做一个自下而上的变革。

廖焕标:作为一个资深的社工,谈谈你的思考,首先你这个问题还蛮恐怖的,我觉得因为难答。然后教育这个东西我刚统计大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而实际上我们要学香港,在财政支出里面,排名最高的是教育。所以刚说的不管是民间资本还是公共资本或社会资本。投入教育上的钱在多都不为过。对目前来讲这是个事实,但是我反而觉得我们现在谈这样的话题有点自相矛盾,什么意思呢?我分两个角度去讲:一个是不够强,社会组织观念不够强。住在这里的人太少,所以我们懂得去运营社会组织的人并不多。我不是说我不关心这几个孩子,而理性的去看,其实要去关心这几个孩子,我们要跳动的社会资源太多了,而我们现在做的太少,我认同现在说的这句话,就是根本没有资格去评价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自身没有投入的太多,从现实的角度,我不是说针对哪个组织,一条路就是我们自己做强组织。就是除了爱的投入或者是说感性的投入之外,我们理性一点去看,我们到底投入了多浅,我们投入的人的能力到底有有浅,我觉得我的投入挺差的,能力都不足以支撑现在教育的社会问题。第二,我觉得不管怎么做,我们都不要走民间教育这四个字,而是公众教育这几个字。也就是说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它根本是公共事件,他不是一个民间投入多少,政府投入多少,个人投入多少,所以现在我们反过来讲这个话题:我们到底能够让理智的人利用生活去影响理智的人,去供给我们的生活能力有多高,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做强自己,二方面其实我们要让理智去供给我们现在的生活,而我们也不要去锻炼我们的能力才去谈这几个孩子的问题,理智让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自己的性格,那他必须要用心,不是说不用心我们就要去批评他。我们要去帮他用心去参与,这个事情是跟他有关系,不管是用钱也好,用你的爱的感染,还是用其他策略,而这个钱从哪里来?所以我们要用生活去让这些体制内的人,能够影响他动的了的他,他的根基或者他的心,完了以后他去做事比我们去做事好的多,我是这么看的。

      但是呢,现实就是残酷的,民间的公益组织或社会的组织也好,我们就是在一个非常不完美的在什么都缺什么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要去战斗就要去支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得工作虽然有时候我们感到很强的无力感,有时候越往上做的时候,无力感越强,我做的能真正带来改变吗?但是呢民间公益的一些精神恰恰是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保持行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投入还远远不足,组织发育远远不够成熟,各方面都很缺乏,不要说对这些儿童支持,社会组织本身在社会中可能都是弱势群体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继续关注这样一个议题或者关注教育这样一个议题最重要的地方我们还是要保持行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行动,这是我觉得阿标带给我们的思考。看谁来谈我就不点评了。

      如果有公益圈,第一,可能制作者和行动者需要有更多的交流,我觉得这个交流是不够的。其实我觉得更清楚一线服务需求的那些人肯定是我们做一线服务的一个公益机构,我们做一线的公益机构我们互相交流也不多然后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我们一旦去尝试,去合作就总是合作不起来,这边也有一些原因。我希望可以去做一些 研究,其实刚才说的生存问题,让资助方知道我们一线工作是什么样子的,第二,真的要做好的话知识生产是非常重要的,而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基金会都不支持这个,也有少数人支持这个 我觉得在公益领域你在一个象牙反面做研究是没有效果的,他必需是行动研究。你在行动当中才能提出有意义的议题,不然你研究的问题是跟行动没有关系的,肯定不能执行这个行业的发展,所以我就先提这两点。


主办方麦田计划秘书长在本次论坛致辞

莫凡代表麦田计划做了简短总结



论坛精彩照片花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5 收起 理由
时间空间 + 10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6-28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加油!
发表于 2015-6-2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次论坛的策划,组织,嘉宾联络等工作都是由拍照同学负责的,做得非常成功!辛苦了!
同时感谢郑州小M同学帮忙整理录音资料,让大家能看到如此详细的发言内容!
发表于 2015-6-2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
发表于 2015-6-28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阅读,也真心为现在的孩子惋惜。城里的孩子天天脑袋里装着动漫,装着游戏,装着各种潮流的歌曲和cosplay,阅读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乡村的孩子却连阅读的机会都没有,真心遗憾。
发表于 2015-6-28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好,就是很难做到,基本空对空。再说和麦田关系也比较牵强,我们不是要改变教育方法,只是教育的环境,这个都没有做好,就不要好高骛远了。让专业组织去做吧。
发表于 2015-6-3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黯然销魂 发表于 2015-6-28 15:59
说的很好,就是很难做到,基本空对空。再说和麦田关系也比较牵强,我们不是要改变教育方法,只是教育的环境 ...

教育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没有哪一点是独立存在的。如果麦田对其他环节一点都不了解,只盯着自己那一块,那咱们做的事是不是在整个教育链条上起作用,也很难保证了。
发表于 2015-6-3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本质是给孩子更多的爱。
发表于 2015-6-3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5-7-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深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3 19:07 , Processed in 0.0836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