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57|回复: 7

鞋子的故事-作者:李志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和“鞋子项目”最早的一次相遇是在西安,那是我第一次登台讲公益项目的设计与评估。为期两天的培训,要讨论四个案例,其中一个案例就是“鞋子项目”:从公众募款,给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一双运动鞋。

“鞋子项目”在美国有一位远亲:TOMs鞋。美国人布雷克•麦考斯基创办了一家公司,生产一种轻便的帆布鞋,消费者每买一双,TOMs就会捐赠另一双新鞋给发展中国家的孩子。One for One,你买一,我捐一。TOMs鞋很快大获成功,好莱坞明星也来争相追捧,大学生发起“一天不穿鞋”的宣传活动,当然TOMs也兑现了自己捐鞋的诺言。一件产品迅速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

TOMs作为优秀案例广为传播,善因营销、社会企业、社会创新,各种褒义词,黄袍加身,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的仿效。我的案主,也是学生之一。

很好的善举!问题是:为什么要送鞋?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案主。案主的回答,与布雷克在公开演讲中的回答,大致相同。首先,贫困地区的儿童没有鞋子穿;其次,没有鞋子穿,很容易受伤;然后,不穿鞋容易感染疾病,有时甚至会死亡;最后,孩子不穿鞋学校不让上学,辍学率会因此升高。

这些内容是否属实?不管是中国的鞋子项目,还是TOMs,我都没有办法去验证。但长年做评估的职业习惯告诉我,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这些都只是推断或者假设,而且常常带有慈善发起者良好意愿的投射,甚至伴有夸大之嫌。不是有些项目,中外小朋友通信做笔友,就号称自己在培养世界公民吗?

后来我搜集资料,发现其实很多地方并不是没鞋穿,只是鞋子不够好,或者是鞋子单薄,或者是鞋子旧了,破了洞。你看,第一条就有夸大的嫌疑。至于不穿鞋和感染疾病的关联度有多大?孩子辍学率高与没鞋子穿有什么关系?后面这几条,想象的空间就更大了。

我继续追问案主:为什么要送鞋子?

这次,答案马上要揭晓了。

原来这是由媒体发起的项目,捐多少多少钱就能给山区的孩子送双鞋,简单方便,能够调动广大网民参与进来。

“鞋子项目”后来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它直白无遗地揭示了项目的意图,让我们摘录一些文字,如下:

“送鞋项目……其主要公益目标‘打造简单易行的公益行动’和‘广泛传播的公益行动’。”

送鞋项目是一种生活化公益,“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普通人之间进行一份爱心的传递,不需要高度的专业性,无论是普通社会公众还是有成就之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

“它仅仅是一个物品的传递,或者一份微薄的资金传递。”,重点应该是,“因为捐赠而出现的捐赠人对社会信任程度的增加。”

鞋子与受伤之间的关系,鞋子与疾病感染之间的关系,鞋子与辍学之间的关系,在评估报告中没有只言片语。

评估报告的用词,还直白地告诉我们,评估师不仅是公益的新手,更是人生的新手,正是因为涉世未深才看不到做成一件事情背后所需要付出的艰辛。评估师的观点,当然也是项目发起方的投射。发起方并不想在公益上费心费力,简单易行,别整得太辛苦。疾病感染,辍学率,真不是他们所关心的,“每个人都参与”,“广泛传播”才是真正目标所在。

以简单易行为宗旨,一旦与各种实操中错综复杂的现实交锋,怎能不溃败呢?最终,这个“鞋子项目”还是停掉了,连昔日的项目网站也被撤销了。

我在网上看了布雷克的演讲,展示的内容也多是它简单易行,便于消费者参与,孩子的状况、孩子社区的状况很少谈及。TOMs更多场合是作为一种创业、一种营销的案例,而不是医疗卫生或者儿童教育的公益案例被传播和认可的。

后来,我看到也有不少机构在做鞋子项目,因此遇到鞋子,我总有点愤闷。当然,我的愤闷不是针对发起方对简单易行的追求,有人追求专业,有人追求简单,无可厚非,更何况,简单可并不一定不专业,也不一定少费力呢。

我始终难以释怀的是,它折射出公益的一种活法,一种并不把“真正”把目标对象当回事,而只是“顺带”服务一下目标对象,以此来换取社会资源、换取社会知名度的一种活法。这种活法,常常冠以公益之名,冠以重塑社会信任之名,最后随着项目成效一起被拉下马的,不仅是依附在这些项目背后的资源,还包括用以包装的公益和社会信任。

希望是我过于言重了!

当然,我也不想宣扬道德上的洁癖,我个人也有追求资源的动机,所以后文当中,我会大量使用 “我们”一词,表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其实,即使我们以社会资源、以知名度为目标,如果最终目标对象未受益,状况未得到改善,这条调动更多人参与的链条最终还是要断,而且不是越多人参与,就越容易断吗?当我们没把需求摸清楚,富丽堂皇的发布会,大范围的社会动员,扩大项目的规模,不是不给自己找台阶下吗?

也许是我们在政府和商业强大的资源面前自惭形秽,也许是这个社会整体风气使然,我们对资源,有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自卑,以及难以遏制的渴望。比如说:

有的机构每年已有的两三百万资金还没花明白呢,整天想着的还是怎么整合社会资源,把盘子做大;

我们关心一家公益机构,一个公益项目,开口的头三个问题当中,必定有一个是“你们一年运作经费多少?”,如果几万、十几万,瞧不上,如果数百万、数千万,真厉害!回到自身,如果运作经费少了,心里也怪不好意思的;

机构内部开会,讨论最多的经常是怎么筹款,而很少讨论目标对象的需求以及服务的优化;

与出资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与目标对象待在一起的时间;见出资人像孙子,见目标对象像老爷;

我并不反对筹款。问题是,筹款是为了什么?资源多了之后又怎样?

我曾在一家机构做项目设计内训,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的时候,机构的培训总监有点慌了,他怕我把人心搞乱了,以后机构内的人不好好筹款了。

真会这样吗?不会的,这么直白的问题,谁都会问的。只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真正在意,或者自认无法改变现状,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很快缴枪投降了。

我们的心对资源太过渴望了,而我们的身离目标对象又太远了,因此对他们的需求和处境实在难以感同身受。我们不了解他们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社区,什么样的学校,我们看到的都是目标对象缺什么,这些十分表象的东西。

缺鞋,我们送鞋;缺帽子,我们送帽子;缺书包,我们送书包;缺衣服,我们送衣服;缺书,我们送书;缺电脑,我们送电脑; 缺保姆,我们送保姆。在送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帮助人”的快乐。

说到送保姆,看官们也许笑了。别笑,还真有出钱为目标对象顾保姆的。何况,送鞋和送保姆,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也许,本质的区别只有一个:送鞋更易获得公众认可,更容易筹款,而送保姆不行。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将自身的需求投射到目标人群身上。至于鞋子是不是他们需求的优先级;生病是不是因为喝不上清洁的水,用不上清洁的厕所,辍学是不是因为贫困,或者社会对女童的歧视,目标对象有没有改变,要求再高一点,有没有持续的改变,问多了,太累,太沉重,会影响我们的快乐。

目标对象,我们也关心的,但没有设身处地,也没有真正为之努力过。没有努力过的关心,很廉价。与其廉价,还不如承认,我们关心的是鞋子,我们关心的是资源。

至少,这样干脆些!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感觉写得非常好,分享给大家,也请大家一起来思考,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是否真的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思考过他们最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做这些项目,是满足了捐赠人,满足了自己,还是满足了孩子。

还有如何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种需求是我们以为的,还是听教育局,校长,老师,家长说的,还是真正走入孩子内心去了解的,得出的结果也许会很不一样。格桑花的戴玮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他们资助点的校长,老师,家长,不要把我们的孩子教成乞丐,我觉得这个也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的给予,是让孩子成为更自尊自强有能力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奢望不劳而获的人呢?不同的选择,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发表于 2015-9-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这文章写得真深刻,真的专业。
发表于 2015-9-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tterfly蓉儿 于 2015-9-2 09:37 编辑

作者很用心呀!有感于“见出资人像孙子,见目标对象像老爷”,对麦田的认可,是那句“感谢这些孩子给了我们表达爱的机会”,还有参加活动的AA制,感觉很纯正。但加入一年多来,看到、听到的是:仍有人拿着捐助人的钱做项目,项目花费不透明,最后去开张发票应付总社。如此,做公益往自己脸上贴金,名利双收,这就是为什么见出资人像孙子,见目标对象像老爷。真正的公益应该是怀着谦卑之心,在我们的资助对象前蹲下来或弯下腰去聆听他们的心声,让受助人有尊严地去接受资助。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butterfly蓉儿 发表于 2015-9-2 09:35
作者很用心呀!有感于“见出资人像孙子,见目标对象像老爷”,对麦田的认可,是那句“感谢这些孩子给了我们 ...

是否能提供证据或详细的情况说明?请发到麦田工作邮箱 maitian@mowo.cn 谢谢
发表于 2015-9-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真地很用心!“目标对象,我们也关心的,但没有设身处地,也没有真正为之努力过。没有努力过的关心,很廉价。与其廉价,还不如承认,我们关心的是鞋子,我们关心的是资源。”说实在的,热热闹闹做项目之前,我们真地应该多考虑孩子们是否需要这个。比如:冬天来了送帽子给孩子,帽子的款式是一样的,女孩子戴的,你送给男孩子合适吗?如果他有姐妹可以转送也行,如果没有呢?一个学校全校(或者是全班)的学生每人送一双球鞋,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贫困地区的学生各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贫困的,一双几十元的鞋子,可能有些孩子的家里人还看不上。我们何不把这部分浪费掉的资源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去呢?
发表于 2015-9-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5-9-2 14:12 编辑

项目以需求为导向,活动以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公众参与作为目标,这本来就是两件事。 一个在于把资源更有效的配给到需求者手中,一个在于吸引公众的关注与参与,达到更大范围获取到资源的目标。  

二者本身并没有任何矛盾的,项目深挖需求,根据自身能力匹配相应资源; 而活动需要打动人心的故事,必然是从深入挖掘、充分调研的项目需求调研和执行计划里来。

矛盾的地方是在于把项目活动化,忽略项目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忽略了对于人财物的调配是要讲科学的,是搞不了“大跃进”的。

必须要理解的是,项目和活动是联系紧密的,但它首先是两件事。

作者是吃过资源导向项目的亏,只要做过项目,也都应该都能体会到资源导向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你所有的工作只是为了最高效完成资源配比的任务,而根本无暇顾忌,到底这些资源合不合适,该怎样有效利用。而这也是所有拥有各种优秀资源的基金会组织最大的痛点。

这篇文章对于咱们是个很大的警示,我们号称10万之众,75个团队,而究竟有几个团队去认真开展过项目调研,深挖过项目需求,寻找到项目执行所需的支持,这些项目赖以生存的根本。

小麦田,大分社,这个“大”不应该仅仅是影响力的巨大,还要体现在具体做项目时,有组织、有目标、有执行能力的基础有多大。

充满理性,系统深入的专业项目和激情万丈又简单易行的公众活动推广做好结合,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并值得去努力的方向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驴子的最后一句,我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14 15:27 , Processed in 0.0789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