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35|回复: 2

一个拾荒老者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位老人名叫韦思浩,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老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上世纪80年代,韦思浩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杭大编写组工作,后又辗转去宁波教书。老人在退休前是中学的一级教师。作为一级教师,老人本可以拿着5600多元的退休金安心养老,但他却选择拾荒“补贴”日子。1999年,韦思浩老人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拾荒”之旅。
老人很固执,不少学生都劝他,别去拾破烂了,好好养老,毕竟一般人都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但劝了,老人也不听。

你道为什么?老人省吃俭用,把所有钱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他“补贴”的是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们。在老人的遗物当中,没有什么值钱之物,但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泛黄的捐资助学凭证,希望工程的救助报名卡,还有读之潸然泪下的受助孩子们的来信。每封信中,都有受助孩子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韦思浩老人一直关注着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然而,这些受助的孩子们或许至今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实身份和姓名,因为老人一直是匿名对他们进行帮助,助学证明上的落款,都是“魏丁兆”这个化名。
老人在捐助上从不吝啬,对自己却极为苛刻。他住的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里至今没有任何装修,可谓“家徒四壁”,还是去年交付时的毛坯,80多平方米的房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还有一个书柜,装着他多年收藏的书籍,空荡荡的家中还有几个捡回来的塑料瓶,连照明灯也是工地上的那种小灯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家具。每个看过的人,都替老人心酸落泪。
而杭州图书馆成为韦思浩老人退休后的“精神乐园”。
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听说这位老人走了,深感惋惜,“没想到他拾荒背后有如此感人的故事,他的确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如今,社会终于知道,韦思浩老人并非生活窘迫的“拾荒者”。老人有房、有退休金、有三个关心他生活的女儿。但多年来却一直过着“拾荒生活”,也是到女儿们为老人整理遗物时——一沓沓小心收藏好的助学证明和书信
《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
《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
《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
几十张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捐助证明
静静地展示着老人这些年的生活——
女儿们才知道老人的善意和善举,曾经对父亲的不解、心疼、无奈、埋怨,一时都化成满满的敬佩和爱。
“以前从不知道父亲在拾荒,更没想到他还在帮助其他人。”韦思浩二女儿韦汀坦言,“去年搬过一次家,捐资助学的票据和证书已经不全。但留下来的这些就能看出他一直在匿名捐赠。他虽拿着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可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捐资助学,捐助金额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三四百元,到现在的三四千元。他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只满足最低生活需求。” 二女儿韦汀还说,“平时他一个人在杭州,现在想想,他真的是一个书痴。原来家里的书都堆至屋顶,他不止一次责怪我们把他的藏书都扔掉了。他总说去年的搬家损失太大,每每说到就心疼不已。”



2014年,“拾荒者”韦思浩看书前洗手感动了无数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楼含松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传统读书人都讲究“爱惜字纸”,可在这个时代,这种精神似乎已慢慢褪去,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读书人“爱书”、“惜书”的精神。韦思浩老人生前曾讲过,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天不看就受不了。
韦思浩老人曾教过的学生、现在杭州某中学任教的李老师回忆,从70年代末他们一直没中断联系,还曾帮助老人搬过家。谈起他的恩师,李老师用“全能”来形容,“当时他虽教我们数学,但语文、物理、化学都会指导。那个年代分科没现在这么细,但像他那样什么都会的老师,现在也很少。”
2015年,“教育者”韦思浩“拾荒”的背后更令人落泪。“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他心存大爱。”
老人医生清贫,看似落魄,游走在生活边缘,可是他的灵魂深处繁华而又纯净,他比任何人都懂得爱的真谛。
我们不该忘记,有一名退休教师韦思浩,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拾荒者”,却成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拾荒者”。
感谢韦思浩老人,温暖你我人间



发表于 2016-5-2 0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境界
发表于 2016-5-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韦思浩老人高尚的品德,让我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14 15:43 , Processed in 0.0605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