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化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中秋撞在一起了,因为就算是离家很近,也很少回家,尽管说不出来,心里总觉得歉疚,还因为已经债台高筑了。 知道大化是因为马老,马长白,一个想想都让人感动的老人,后来就随理成章的知道了南宁麦田,知道了有大化之行。决定去大化,因为很想亲自见见马老所描述的大化,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让他坚持了19年的助学。所以只好瞒着去了南宁!由于不是第一次参加走访,倒也不兴奋,提前一天晚上收拾好东西后,第二天照旧在那个点醒来,然后去车站。第一次做长途大巴,很不习惯,就那么狭小的空间趟着度过二十二个小时。 10.02 失误 上车的时候没有去确认下车站点和乘车时间,以为是查询到的琅东站,二十个小时。第二天早上5:00才知道要7:30才能到,于是赶忙给小福短信说明,她可是帮我订好了旅社的……更晕的是,下车后才知道原来是在江南站下车的,赶紧打车去安吉,乖乖~~花了56块大洋! 在车站等到了麦友们:嘿妹,妞妞,起点,Annie,小福,七七,野鹤,流年,一路,梗,一方,小云,羊羊。除了一路外都是没有见过的。十几个人占了大半个汽车,还有很多的带给学校和孩子的礼物。 从南宁到大化倒没有用太长时间,一个半小时,在路上时常看到这样的山:一块平地中央突然竖起巨型的大姆指,完全不像以前所看的到有点坡度的山。这里的山太奇怪了,近了才看清楚基本上都是石头的山,而且像被谁切过似的,有着很明显的“切痕”。 当地志愿者和随行记者,早已在车站等我们了,跟我们一组的是一个看着像中学生的瘦黑的小姑娘,后来才知道是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别看人瘦小,对大化熟悉着呢,像是基本上把大化走遍了似的,由衷的羡慕和敬佩。还有一个大化的记者。由于大化县城再到乡镇路程太远无法步行,只好租车了。所以我们的走访可以算是车访了。
喀斯特地貌,屯与村,教学点与村小 终于在一路的好几个发夹弯的惊心动魄后,知道了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像置身在山的迷宫中一样,穿过一个山口后又似乎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几个陡直的山峰围成着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这便是一个屯,住着几户人家,村民是住在凹陷处的,而不是在山上,山上可者是石头。基本上都缺水,于是家家户户都需要修一个水窖等下雨的时候蓄水,幸好这里没有受到什么污染,要不真不敢想象他们将如何度过没有水的日子,万一长期不下雨……几个屯便组成了一个村,由于屯与屯之间相隔很多,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屯就有一个教学,开设一至三年级的课程,只有一个教室一个老师,村小才是完整的小学,开设一至六年级的课程,不过由于教室和都是不够一般都会有一到两个的复合班级。 而就算是村小教学设施也不完善到难以想象的程度:由于教学点的学生要到村小上高年级,家远的就只好住校,常是二三十个孩子挤一间宿舍,一个床铺四五个孩子;学校就算有食堂也大都是学生自带粮食和柴火自己蒸饭,粮食大多是玉米糊,菜基本上是没有的。
温和小学 温和小学是我们到的第一个小学,没有学校的牌子,没有看到升旗的地方。两间女生宿舍,一间男生宿舍,女生宿舍还有所谓的上下铺,一个床铺五个学生,男生宿舍则没有像样的床铺,到处是破洞的席子,他们在宿舍里的唯财产估计就是一个箱子,即是桌子也可以当凳子。他们做饭的地方是由几块砖头垒起来的,上面放着一个铁桶,学生每天把带来的玉米糊放在饭盒里,由高年级的学生轮流负责蒸饭,需要两节课的时间才能蒸熟,负责的同学就一边上课一边去添柴火。“食堂”的边上有两个隔开的空间,老师说原来是洗澡的地方,可是没有门。学校里有一个老师没有回家,她说家太远了,没有车经过没法走出去……
盘免希望小学 第二个到达的学校是盘免希望小学,依然没有看到升旗的地方,但总算是有校牌,这是一所由一个公司捐建的,学校正在另建一个宿舍,可是由于缺水停工了。现有的宿舍也是四五个孩子挤一个床位,这个学校算是稍好的,总算是有食堂,尽管是一个危房。在学校的后面是一个水池,看到水池边上几个小孩在挑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挑着桶从我们面前经过。记者拍摄了一段录象,看了真是吓一跳,那么小的孩子用背篓背水……这个村小原来有四个教学点,一个教学点由于没有老师就停了,还有六个代课老师,他们的工资是每个月500左右。
弄青屯 盘免希望小学的校长建议我们去看看那个已经撤消校点的屯——弄青屯。好心的校长叫了一个学生给我们带路,很腼腆的初三年学生,但是似乎还是听不太懂我们的普通话,这让我们都挺受打击,大家问他哪里下车怎么走,可能紧张吧,好长时间才回一句话。 车开了一段,在路边的一个地方下了山,我们连续走过三个属于屯的地形,才到了弄青屯。首先看到的是两个大水窖。这个屯好安静,没有看到什么人在走动,走近了看见一个阿婆在剁玉米、晒玉米粉,估计她是听不懂我们在讲什么的,不知道他们怎么就找到了队长家——队长家也是下面牲畜,用木板隔下然后人就住上面。吱吱呀呀的踩上去……可是就连队长都听不懂我们的普通话,在通知带路孩子的翻译和妞妞的沟通中,大致的了解了一些情况: 40户人家(感觉没有这么多),适龄儿童(一年级以上)20人,现无学龄前儿童,大部分人都到广东打工了。教学撤消后,孩子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到弄扁去上学——也是一个教学点。由于家里远又没有地方住宿,孩子每天早上吃一顿,中午就没有吃饭,等晚上再回来吃一顿。全村的孤儿有4户,有的家里就剩下两个孩子,大孩子到外面去打工,供小的生活费用。由于土地贫瘠和缺水,他们根本没有农作物的收入,种的玉米还不够吃。需要买米回来吃,一家2-3个人,需要买米200-300斤。他们搬东西的方式也蛮特别,用一条布搭着篓子拴在额头上带回。 队长带我们到一家孤儿家里看,一间草屋,只有一个皮包骨头(可能不恰当,但是我只想到这个词)的老阿婆笱篓着坐在门边。屋里头的半边下面也是猪圈,屋里没有通电,在一个角落里看到用两块石头垒起的灶台,边上放着一个黑乎乎的锅,还有一张看着挺潮乎的床。我选择了逃离,因为我的无能为力。 接下去去的还有一个孤儿,不过是寄居在别人家里,孩子没有看到,还是一个简陋人茅草房,墙边挂着一堆脏衣服——或许就是他们的衣柜吧。我没有进屋,因为我不敢想象,因为怕我们人多挤进一个小屋,怕见到主人的尴尬……
尤齐小学 这天我们到的最后一个学校是尤齐小学,这是我们两天来所看到的最整洁的学校,虽然旗杆可能是坏掉了,但是五星红旗还是飘在了上空……拥挤但是整洁的宿舍,还有食堂为,尽管仍然是学生自带粮食和柴火,但总算是有老师帮忙。图书室有详细的记录,尽管那里的书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前的,有些还是老师自己带来的,但是从记录上可以看出学生借书很积极,每年还有作文比赛。办公室里有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虽然都是手写的。认真负责——我想老师们肯定是这样要求自己教书育人的吧。
走访的三个学校无一例外图书都是严重缺乏,有的很明显就是很长时间没有开放过,而且里面的书也是非常的古老! 今天的任务结束后,我们回到七百弄乡,在招待所里洗涮,在看到了每个学校每个村子都缺水,很惭愧我竟然每天都浪费了那么多的水。
七百弄观景台 晚饭后我们几个人先行去七百弄观景台探路,晚上行驶在这曲曲折折的山路着实让人害怕。好不容易到了观景台——好家伙,到山上还真费了不少时间——那就一个陡,修山路的不容易!歇了好几次,到底野鹤厉害,抱着一箱水就上山了,竟然还是最先到的。 置身山顶,周围是层层叠叠的山峰,隔很远才看到一家微弱的灯火,人确实太渺小了,相比与大自然,可是人却又如此了不的,靠着双脚走出这叠叠山峰,把山顶都踩在了脚下。 晚上搭了四顶帐篷,据说一方同学守夜冻得……辛苦辛苦! 睡前几个人聊起了是否建点的想法和对于物资缺乏的解决,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许多的力量加在一起就很了不得,我们无法马上改变现状,但是努力的量的积累是会有质的飞跃。想起了某个志愿者说过的“也许我们现在的努力结果看不出来,但是长远点想我们所给予一点帮助的孩子以后就是某些孩子的父母”,我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羊羊姐说了她的看法,真恨不得录下来再慢慢体会,现在只记得一些,对于运费的解决,与其它组织的合作等。
10.03 早上听到有人说日出,马上醒来。清晨,周围的群峰看得更加清楚,让人敬畏。等了好长时间没有看到日出,以为是没戏了……快七点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太阳露了出来,初升的红日,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整个的从山后跳了出来。然后拆帐篷收拾下山。哈,这回我扛着麦旗下山,很有一种状哉的感觉!还有麦田的招牌动作:飞翔! 七百弄的早饭不贵,呵呵,一碗粉2.5元,不过没有想到广西人也是吃辣的,汗! 七百弄实验学校 七百弄实验学校,是乡中心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小学生700左右,下设七个校点;初中生510左右。现整个乡六年级学生近300人,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90%左右。3年级学生有一半是寄宿的,4年级以上大部分寄宿。教师基本上都是外地老师,初中部27人,小学28人。 作为中心校,条件当然是最好的,终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专人负责的食堂,和一个稍大一点的图书室,学生的宿舍终于也不是那么糟糕,但也不乐观(这个我没看到不大清楚)。 据校长介绍,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很低,而且10个考上的学生中能坚持上完高中的也不会超过7个人;高中生学费2000每学期,生活费300以上每月。 在校生单亲(包括孤儿)很多,就一个班57个孩子中就有10个是属于这种情况。有些是早期的煤矿事故,赔得少。
家访 戈从村的姚英妹家是我们第二天的目的地,汽车颠簸在石子路上,边上就是悬崖,难怪流年说手心都抓出汗来,一路上,我紧抓着把手不放,害怕被颠出来。到了屯口要下山到英妹家,就在下车的地方,我们看到三四个孩子在扛石灰——5到10岁的孩子——头发、身上全是灰——好能干的孩子!那条下山的路更让我觉得不安——用几块木头搭成的阶梯……因为没有走过,我总是小心翼翼,那时我就很惭愧自己的没体验过生活。 经过一短狭窄的陡峭的石头路来到英妹的家,她家在屯的最里面的,简单的由木头搭建的,底下是羊圈、猪圈,一个摇晃的楼梯通向他们住的房间,在屋里可以看到底下的猪和羊,我说晚上睡觉会不会吵?英妹笑着回答,不会的。白天屋里比较亮,因为周边的篱笆墙遮不住想要跑进来的阳光,可想更挡不住冬天时候想呼呼往里面乱的寒风……这是屯里唯一一户没有通电的人家。 女孩的瘦弱的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因此不能出去打工,平时给别人放羊换点钱而已,女孩的母亲看起来也是那样的弱不经风。和女孩一直住的还有她的妹妹和一个表妹。 女孩上小学五年级,13岁,右脚小腿被截肢了,靠左脚跳着街上,她说下午三点的时候从家里出发五点就到学校了,那满是石头的崎岖的山路,那用木头扎的楼梯,她就这样跳着去上学的,还要背上一个星期的粮食——没有因为自身的残缺而放弃学习。看了她的语文课本,保护得那么好,都已经把整本书看完了,并且把不懂的生词都标记出来,“这些生词不懂查字典吗?”“没有字典,我问老师啊”。她是多想看书啊,可是她就只有那一本语文书。她的床铺很整洁,虽然是那么拥挤。 坚强乐观的妹妹,就这样微笑的面对着常人不敢想象的苦难!
龙万新村 龙万新村在大化县城附近,这里有个教学点,与其说是教学点更称得上是一个孤儿院。 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还带着孩子们读书上课,不是因为没有放假,而是这些孩子都是孤儿,住在这个教学点。看到我们,老师让孩子们给我们唱起歌来——读书郞,感人的歌词,甜美的声音,我想有歌声的童年是幸福的。(某段省略……) 后来羊羊姐和梗那组赶来了,梗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便利贴上交上来。我看到不少孩子的心愿就是去大化玩,尽管他们离大化县城其实真的不远。羊羊姐带着孩子们玩起游戏,笑声不断! 这里唯一的老师,班爱花老师,2001年以前在江西的一个红星农场工作,2001年4月回大化看望他的父亲,原来他们家是不住在家里的,由于电站修建才搬迁至止。2001年8月班老师的父亲去世,原来她应该要回去江西的,可是这期间她看到十几岁的孩子还缀学家里,不去读书。她说:“这怎么行呢?我们那会70年代都还要上学,现在的孩子不上学怎么行,会越来越愚味,问他们缀学原因,有的是没有钱,有的是路远,有的是年纪较大上学而且穿着不好被其它壮族的孩子取笑……”于是,她借房子(当时是20平米左右)动员了缀学的孩子,有10多个开始再读书了,开设了1至4年级,课本是向朋友赊帐的,等她有钱了再还的,后来还换了一次教室,当然也是借的,收留了孤儿,班老师的母亲和弟弟帮忙解决孩子住的问题,吃的靠邻里的接济,她的母亲帮忙给孩子们做饭。 现在校舍是2007年筹款建的,现在有16个住校,其中15个是孤儿,请了一个给孩子们做饭,雇金是由班老师出的,粮食每个月大概500斤米,也还是邻里接济,孩子们穿的是外面募捐的,4个孩子也在这个校点读书,当然是没有收学费的。“大多数孩子家里都穷,没什么营养,40个孩子,我供应他们早餐”王老师是这样做的,班老师还继续资助原来在这个校点读书,现在在龙马完小读书的高年级的孩子。所有费用都是班老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外出打工,有帮别人推销产品、缝衣服、买时装等挣来的。尽管现在有500元的给她的补贴,可是相比之下还是那么微不足道…… “目前比较缺的是一位老师,还有孩子们的衣服、鞋子、蚊帐……”“我希望每年能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一次,带孩子们上大化看看……”面对这样的老师,我不知道该用怎么语言表达。心手相牵与爱同行,这是临走时羊羊姐教给孩子们的手语。离别时,班老师带着孩子给我们唱起了《感恩的心》——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做什么,而是他们给了我太多的震撼!
灵泉孤儿院 最后的一站是灵泉孤儿院,迎出来的是一位穿黑上衣的精神翼翼的老人,从握手的鞠躬便知不是日本人就是韩国人——这里的院长。 灵泉孤儿院的孩子们很开朗活泼,这可能是跟他们的院长有关。有30多个孤儿,房子布置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很听话,有一个阿姨在帮忙管理。 我们跟孩子一起包饺子,看电影。本来很想跟他们一块吃饺子,可惜……我很不好意思的吃了两个就离开,感觉这样的打扰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真希望会有更多的时间跟他们快乐的相处。 听大化的志愿者说,院长是韩国人,每年都会回韩国打工挣钱再到大化来,异乡之客竟有如此善心——大爱无疆!祝福老人家健康平安,孩子们快乐成长。
回南宁 回南宁,我们买的7:20的车票,可是汽车竟然先开走了,很是郁闷,没办法只好租了两车回去。这两天大家都累了,基本上都在车上睡着了。习惯了这两天抓着车把手,在平坦的大路上竟也抓着,被取笑了一番。回到南宁是九点多了,吃完饭已是12点多。 10.4早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后,告别羊羊姐,一方,一路,野鹤,流年,妞妞,起点……希望后会有期,因为不能承诺以后参加南宁的走访,但是只要有机会一定去! 南宁之行,想记得很多……就如第一次竹山走访……对我而言都是无比珍贵的经历和回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9 21:33: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