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棱角222

五年了,我们还需要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9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2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建议既然成立了基金会,就得有一批致力于此项事业的职业人员进行管理、组织、宣传、协调,单纯靠志愿者力量、时间都有限。当然基金会的收支得公开、透明,经得起监督。
发表于 2011-1-2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是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我自我的发展规划,这个我觉得非常的重要,严格的来说我们的还是坚持在以往的经验或者说根据自我的想法继续做。”,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基金会创立时的首要目标,组织架构完整,发展规划明确,各项制度完善,财务收支透明,监督机制到位。
发表于 2011-1-2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NGO组织看中国NGO的问题
     5月14日上午,仅仅离“5·12”汶川大地震1天半时间,上海多家公益性社会组织便联合发布了《上海民间公益界参与“5·12地震”救灾联合行动声明》,提出“愿意积极与政府部门、媒体、医疗机构、基金会、企业和其他任何正在从事或将要投入救灾的民间组织合作,充分沟通信息、充分协调行动、充分共享资源……”
   这是中国NGO(非政府组织)诞生以来第一次联合行动,是一场特大灾难让本来松散的NGO整合在一起,而这场灾难也让人们看到了NGO的一些不足。发起组织之一、上海闸北区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热爱家园)就遇到了不少问题。
   缺少统一协作的灵魂
   发出联合行动声明的是上海市浦东社工协会、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上海闸北区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几家上海NGO。
   发起组织之一、热爱家园项目主管田蕾说,当时在一起开会商讨的只有4家NGO和2家关注公益的媒体,但经过会后的联络,又有27家机构加入《联合行动声明》。后来他们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17日下午,联合行动小组第一批救灾物资送至成都,这些物资已经由四川省红十字会分发到灾区。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田蕾说,一开始他们找的对口单位并不是李连杰壹基金,而是另外一个NGO——“根与芽”在成都的分支机构。四川当地没有NGO组织,只有等到北京、上海等地的NGO过去后,才展开民间组织的救援,为了不耽误宝贵的自救时间,他们才选择了效率更高的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
    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却出在联合体自身上,刚开始这些NGO什么都募集,后来前方传出灾区紧缺药品和帐篷食物,于是他们又开始重点募捐药品和帐篷,但由于沟通不畅,导致部分组织开始募集药品和帐篷,部分组织还停留在募捐衣物上。“尽管这些NGO刚开始反应比较快,但由于之前联系不多,因此突然在一个需要高度协作的项目面前,这种平时都很松散的并临时拼凑起来的组织就暴露出了弊端。” 田蕾说,“感觉我们联合体明显缺少一个leader,大家还是各自为阵。”
   尽管这次联合行动上海NGO发起人只有27家,事实上,在上海从事抗震救灾公益活动的NGO远远不止这些,这里面有很多是没有注册的,有的甚至是不合法的。
   “其中原因就在于中国草根NGO很难找到自己的‘婆婆’,没有人愿意做NGO的业务主管。” 热爱家园秘书长郭炳汉说,中国对NGO实行审批制度,它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有效管理形成规范,从而促进 NGO的健康发展,其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这一体制已经成为 NGO 发展的最根本障碍,使得纯粹民间自发的组织很难进入法律规范体系,以至于很多草根NGO不得不以工商形式登记注册或不注册。热爱家园2000年就开始运作,但也直到2004年才找到“婆婆”。
   “这次汶川大地震之后,各种NGO会雨后春笋冒出来,因此要使NGO 有长远发展,解决NGO 登记管理是最需要突破的问题。” 郭炳汉称。
   组织者难以清晰了解组织的资源
   热爱家园是上海最早NGO之一,在发展壮大中,家园的一些管理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
   据热爱家园的主要创办人之一老刘回忆,热爱家园的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复旦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几个法律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就是想为社会做点儿贡献,就办起了法律咨询小组,那时候没有申请资助的概念。2001年瑞典的无国界医生、无国界律师想到中国做项目,然后他们就找到复旦大学,找到法律援助中心。这样热爱家园就申请到了第一笔资金,当时是1万块钱,2002年又向乐施会申请到了一笔钱,后来陆续又申请到一些基金,2005年开始转型做社区。
   在治理上,热爱家园的组织治理结构实行的是参与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家园的决策机构是全体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在采取职能分权的框架结构中,高层领导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分支部门,减少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将精力集中到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
   “但这样的结构框架最大的不利之处在于,组织的负责人不易了解组织的整个资源状况,很难将项目组的资源整合在一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老刘称。
   中国的NGO志愿者反而会边缘化
   此外,很多NGO是志愿者创立起来的,志愿者是NGO的基础,但很多志愿者面临被置于边缘的地位。
   NGO研究者朱健刚介绍,和国内很多草根NGO相似的是,NGO最初就是志愿者们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者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成立起来,所以志愿者精神被看做是NGO的基础。在美国的社区,志愿者不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甚至是被看做社区本身的载体,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志愿服务牢牢嵌入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去。他曾经参观过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州的志愿者大会,很多NGO都推出了以自己的志愿者为主体的项目,这些志愿者似乎很容易把这个组织当做自己的组织,因此,美国的NGO也在志愿服务中扮演着关键的推动角色。
   “但是不能不让人忧虑地看到,中国很多草根NGO在依托国际基金项目以后,迅速地让自己职业化和项目化,志愿者很快被这些NGO看做是劳力的提供者,而被置于边缘的地位,而志愿精神在这个NGO的治理中根本看不到。”
            中国经营报记者:何勇
发表于 2011-1-20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跟教育部门和团委的合作,甚至委托他们,这有违麦田一贯主张,但有什么不可以尝试的呢,只要麦田达成共识,就可以找试点尝试!
发表于 2011-1-20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出现了,惭愧地问候大家一下,祝大家新年快乐!

也许我已经离开了,也许从来不曾离开,想念你们,我亲爱的麦友们!
发表于 2011-1-2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边远山区的项目考察、特别是被救助对象的挖掘和核实工作是很费力气的事情。很多时候,募集资金的增长和被救助学生的供应不匹配。但如果放松要求,放任标准就会出问题,直接影响组织的威信和草根助学取信于民的根本。为了及早解决这个矛盾,要大力挖掘当地的助学联系人,通过可靠的联系人先核实基层情况,然后通过每次调查或下发助学金的活动,抽查一些孩子,再核实下上报的准确率,以此来提高助学效率也不失为一个过渡办法。或通过提高整体贫困地区的团对项目(比如麦苗班等)来实现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的目的也不错。
发表于 2011-1-20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天没来好帖子当然飘过
发表于 2011-1-20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眼睛一睁一闭,很快都要六年了,呵呵,我们还需要什么?我觉得每一个资助项目都需要更合理更完善更透明的执行和管理
发表于 2011-1-21 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近心窝子的话,呵呵。。。
发表于 2011-1-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22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麦田有你,更加持久
发表于 2011-1-2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再学习...
发表于 2011-1-25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规范
不能一味地只壮大队伍
发表于 2011-3-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认真地学习了一遍。
发表于 2011-3-2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温柔的驴子


    这个是肯定的,不能在钱的问题上失足,大家都是因为可以出一份力才来的啊
发表于 2011-3-2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铁匠


    是啊,资助者还需要有时间来完成,但都是工作中人,难得有时间,又值大家一起更难。我本人就是有心,没有时间参与活动,真的很想亲见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发表于 2011-4-1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棱角的辛苦与付出。呵,愿麦田里麦苗们都茁壮成长!
发表于 2011-4-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麦田学习型思考型的志愿者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忙着实干去了,感慨下。
发表于 2011-4-1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人深省,好好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16 12:28 , Processed in 0.0733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