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1432
- 积分
- 1260
- 注册时间
- 2009-12-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性别
- 保密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7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发下拾穗者文章,介绍这里的古法造纸。有删节。这一带原来有很多造纸作坊,居民以造纸为生。近年在机造纸的竞争之下,已经难以为继。基本上都关停了。
纸物语,纸无语?
——漳河源手工纸的发现和命运
执行/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协助/漳纸工坊
图文/拾穗者
在拾穗者的备忘录上看到,团队从2004年开始首访漳河源;2005年实施“漳河源DV影像制造”,拍摄中场古法造纸术并对陈氏家族田野调查;2007年,DV纪录片《漳源纸事》获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2008年9月,团队重返漳河源地区,后续拍摄采访古法造纸;2011年10月,团队赴漳河源地区对古法造纸进行第三次回访,考察漳纸工坊和观光小径建设的可能性。
拾穗者用七年的时间见证一个地区和一个人群的变迁,不仅仅是记录,还有对漳河源自然环境和民间工艺未来走向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不忘记身体力行的行动。
漳河源和竹纸
鄂西北部的南漳县为荆山山区,八山半水分半田。境内有蛮河、漳河、沮河三条重要的河流,其众多支流更是呈脉络状分布于整个山地。这些河流源头的流量不大,水源稳定,修筑拦水坝的工程也不大,后被人开渠引水,以供长期造纸使用。南漳山中多石,可以说“无处无石”,除青石外,均能随地取材就地烧制成石灰。由于雨量充沛,山谷幽深,气候温润,河谷中盛产用于造纸的毛竹——行家称为“麻”。充足的资源,使南漳具备了造纸所需的条件,这也是当时造纸厂选择在山高谷深的河流上游的根本原因。
从南漳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山路向西南方向行车约60公里,经薛坪镇三景转入村级公路到达龙王冲村。通向漳源峡谷的道路险峻无比,悬崖峭壁,峡谷高差约300米。徒步2公里后,到达陈氏造纸作坊的中场(又称方家场),百年造纸作坊就位于漳河源地区河畔。
我国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竹纸,比西方早1000多年,不仅用于书写,也用于书籍的印刷。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造纸作坊不少,但多是人工复原的,或仅仅剩下遗迹供人参观,如龙王冲村中场这样一直使用的造纸作坊甚为鲜见。在龙王冲村漳河峡谷中居住的人们世代以手工造纸为业,被专家誉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
中场陈家是造纸世家,太平天国后从湖北咸宁躲避战乱来到南漳。陈氏家族沿用古法造纸工艺,与自然相适应。陈氏家族造纸技艺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十分复杂。主要的生产工艺流程是:砍竹、浸竹、斩竹、干打、湿打、抄纸、榨纸、松纸、晒纸、包扎。按照纸农陈廷彬老人的说法,古法造纸共有72道工序,一道工序也不能少,因而有“片纸来不易,过手七十二”之说。整个生产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一个生产周期为八九个月。其步骤与明末杰出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十三卷记录的蔡伦造纸过程基本一致。
一、原料准备:请人或自已就近烧制石灰,储备待用。每年腊月砍毛竹,次年清明节后开始造纸。毛竹被截成约2米长短,干打,然后浸泡在生石灰池,沤三个月,将其捞起,洗去石灰。将沤泡过的原料层层码放在作坊旁,以作造纸原料备用。
二、打碓:把沤泡三个月以上的麻料,放到作坊水碓下反复棰砸,成为絮状物。
三、抄纸:工人将捣碎的竹麻用脚踩成纸浆,将纸浆放到池子里浸泡,再加杨条枝搅拌增加黏度,然后用篦子般细密的纸帘将纸浆一张张地抄起。为得到一张薄纸,在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中,古人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这三要素。抄好的纸500张为一案,需要一个熟练工人一天的劳动。
四、榨纸:先放入榨干水分的工具大钓滤去水分,按竹帘上的分格线将纸掰开。再放小钓里再次榨干水分。
五、松纸:把粘连一起的纸,用复杂的指法搓开。只有熟练的人能够操作。
六、整理:将松开的纸背到室外晒纸,遇雨天则在在室内阴干,待干透后整形扎捆成为商品,送到山谷以外的集镇销售。
一枝毛竹成为一张黄色的土纸,最后化成灰烬,人们用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宿命得就象一个生命的轮回。中场陈家的纸农们用他们繁复的劳动作成的冥品,实在是对亡灵的至高尊重,因为这中间浸透的纸农们的劳动,太多太多。
继承和创新:南漳竹纸的未来
“这个作品(《漳源纸事》)所描述的,能使人看到最初的原意。古代传统的造纸技术、还有为这个事业而留下,并进行着保护的人们还在活跃着,(作品中也)包含着这样生活的图景。在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中国,面向古老传统的作品还是有很多的。现在是经济增长的年代,古老的东西都慢慢消失了,而影像的存在使得失去感有所平衡。”这是日本剧作家大林宣对DV纪录片《漳源纸事》在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评委评语。
在经过诸多媒体多年的报道和纪录片《漳源纸事》在日本得奖之后,漳河源和中场土纸作坊成了世外桃源的代名词,吸引了国内外旅行者前往深山峡谷慕名探访。
因为造纸没有市场支撑,纸民相继搬迁到山外,年轻一代也外出务工并成家立业。上场、下场造纸作坊已经坍塌,最为精美的下场民居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目前只有中场纸农陈廷彬一家还接受少量订货,女婿秦明炎以手工造纸的方法坚持劳作。一家人的生计主要靠接待到漳河源旅行的背包客,可谓惨淡经营。
如何为世人保留一片净土,又让陈家纸农能够长期生存,衣食无忧,并能传承手工纸技艺,这无疑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找的答案:一是如何在自然的承载能力之内和纸农谋求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合理值。二是纸民的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又如何进行传统工艺的传承。
在长期研究和关注襄阳地区历史文化的学者叶植教授看来,“南漳山寨、造纸作坊、古民居和逻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的是一个百年前的完整的社会信息。”叶教授认为,中场造纸作坊具有活化石意义,其景观应该可以系统地开发,这里“完整的线路,独一无二的资源,二至三天游览的内容,与外界对接极为方便。”当听到我们介绍下场老宅和作坊已经大部分坍塌,无人居住,上场作坊也已经倒塌的情况时,叶植教授不无遗憾。“无论是造纸作坊还是造纸技艺,这都是可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啊!”
设想之一:继承与创新——漳纸工坊(手工纸博物馆)。这是一个由民间投资、原住民管理的乡土公共博物馆,将是展示、研究、保护和发展当地传统古法造纸的一个基地。建设的初衷,一方面尝试保护和弘传手工造纸这一古老工艺,同时对现有古民居和古作坊建筑加以改造,作为博物馆的硬件设施。也作为这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组成内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使漳河源造纸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漳源工坊的建造应当关乎手工造纸这一事物的特征:自然的、环保的、乡土的、人文的。
设想之二:漳河源观光小径建设。观光小径的概念来自国外,在建设中最大程度地保持原生态,不强调以商业用途为目的,为热爱自然的人们提供观光游览和休闲体验的简单条件。观光小径应该有简易标识和相关安全设施,号召背包客以志愿服务参与建设和管理。漳河源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人们主要利用这条山路和河源地进行短途徒步旅行,并开展一系列户外活动:露营、溯溪、溪降、漂流、探洞、观鸟、生态观测、造纸体验等。核心路线为龙王冲—中场—九甲河。观光小径可以从龙王冲村4组陈忠乾土酒作坊开始,一条路可以到上场;一条到中场,行至半途另一条路右向下场。以中场为起点,也可以沿河到上场、下场、大鱼泉、九甲河。
“建议以陈家老屋为依托,建原址博物馆,则更有价值些,也将成为一个旅游热点。配套一点服务设施也能为陈家带来收益。从长远看,土纸将会沦为一个旅游保留表演项目,使更多的人了解‘蔡伦时代的古造纸术’,并参与互动。”拾穗者团队顾问陈家驹先生如是说。
也有网友建议:在中场成立一个当代手工纸艺术创作中心。一是这里本就具备手工造纸的环境;二是远离繁华反而更有利于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探讨手工竹纸运用的方向。当然,这需要条件与时机,提出这个想法,意在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其中的可能性。
目前,漳纸工坊项目小组已经成立,其架构正在进一步完善中。第一笔外部资金由南开大学校友捐赠,捐款主要用于建设漳河第一桥——中场漳河索桥和手工纸博物馆的陈列室,并计划送纸民赴安徽进行竹纸改良的技术交流活动。因此我们也希望在有关实务方面得到桥梁设计师、景观规划师、新锐艺术家、义工和各界爱心人士的介入。
和漳纸工坊项目负责人的访谈
主流生活:你怎么会想起做这个漳纸工坊的项目?
GFCW@行者:从2004年开始关注漳河源的纸和纸民以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多改变。就像漳河源,我们认为一个如同世外桃园的地方也如预期一样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手工开始没落,这在意料之中,又多少让人感到无奈。受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的启发,结合本土实际,试图通过民间力量的运作,建设一个集观光、生活、生产、展示、研究和传承于一体的民间手工造纸基地,其传承环境是活态的和高度自然的。
主流生活:漳纸工坊的目标是什么?
GFCW@行者:可能要分几步走,一是利用第一笔捐款为中场纸民修一座简易索桥,这是漳河第一桥,方便纸民和旅行者安全进出中场,这也是陈廷彬毕生的愿望。同时,利用现有古民居做一个造纸工艺陈列,同时计划送纸民秦明炎到云南交流造纸技术,为解决纸民的生计问题做一些尝试。第二期工程是观光小径的规划和建设。我们会列出详细的时间表来开展一系列工作,一方面积极沟通有关部门,一方面希望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
主流生活: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去漳河源旅行,你不担心这个地方的环境污染问题吗?
GFCW@行者: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出现了。因为旅行者生活习惯不一,对自然和人文方面的认识不同,有一些白色垃圾出现在河源区并不稀奇。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我和武汉、襄阳志愿者赴漳河源考察古法造纸作坊时,发现沿途有大量被旅行者扔下的塑料制品垃圾。我们一起捡了约40公斤垃圾,在纸农协助下,运到垃圾处理站。一名志愿者代表倡议,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漳河源的朋友都要自觉爱护环境,真正做到“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这个事,只能从每一个人自身开始做起,身体力行。
主流生活:土法手工造纸应该说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了,它对环境影响的负面因素,你是否考虑到了?
GFCW@行者:中场的造纸术对环境污染已降到最低。陈廷斌说,做纸的竹麻他们每年都是有计划砍伐,并不是竭泽而渔,颇有可持续发展的先见。用石灰对毛竹进行腐烂,而不是用剧烈的化学品腐烂原材料,那样虽然提高了造纸的速度和扩大了生产规模,对河流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古法造纸的生产过程中,石灰水呈碱性,可自然降解到。一切拜大自然所赐,来于自然,回归自然。
漳纸工坊建设的设计是以不改变当地的环境和文物古迹为主旨的。
主流生活:看来拾穗者们对漳河源有深深的情结。
GFCW@行者:通过这几年和纸民的接触,他们的淳朴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第一次去就感染了我们。的确,按有些纯客观纪录片导演的作法,我们是不应该介入他们的生活的,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关注纸的命运,也关注人的命运。只要有纸农在,就可以有传承。
而且,中场也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比如1994年随州市朱明儒和程杰两位先生资助创办了随州编钟之声学校,今年也有南阳网友给中场捐献了一台水力发电设备。
主流生活:对漳河源和古法造纸,拾穗者可以说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公益工作,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期待?
GFCW@行者:我们希望为世人保存这样一个地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本。通过对造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来延续这一文化遗产。同时也希望政府加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力度。
主流生活:你对《主流生活》怎么看?
GFCW@行者:整体感觉还不错。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还有媒体机构关心那些处于边缘的民间手工艺和艺人,真的让我们很感动。同时也谢谢关注我们这些“非主流”的志愿者。谢谢你们。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
|